天城村


天城村

文章插图
天城村【天城村】天城村隶属于甘肃省高台县罗城乡,地处高台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之外,天城石峡自古就有“世外桃源”,“人间天堂一天城”之称 。素有“天城锁钥,要道咽喉”之称 。它所处的位置,恰是张掖、酒泉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交界的三角地带,村庄三面衔山,一水环绕,地形险要,兵家必争 。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 。人口1700多人 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东经99.28、26、07’ 北纬39.47、36、93‘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宁祥和的历史文化古村落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天城
外文名称:tiancheng
别名:镇夷(正义)
行政区类别:村
所属地区:中国甘肃省高台县罗城乡
下辖地区:天城村,天城石峡(正义峡) 
政府驻地:天城村
电话区号:0936
邮政区码:734311
地理位置: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高台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面积:20平方公里
人口:1796人(2010年)
气候条件:北温带乾旱气候
着名景点:正义峡、天城八景、观财坑、金龟探水、古胡杨、四月八山、后山庙
车牌代码:甘G
村情介绍天城地处高台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之外,今天看来,好像非常偏僻,仅称弹丸之地,但在古时,这里恰如一把锁钥嵌在中原大地的西北咽喉上,素有“天城锁钥,要道咽喉”之称 。它所处的位置,恰是张掖、酒泉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交界的三角地带,村庄三面衔山,一水环绕,地形险要,兵家必争 。山上面高耸的烽火台及长城与嘉峪关一脉相连,当地民谣夸张地说“登上顶儿山,见嘉峪关 。”黑河绕村而过,从石峡中直透居延泽,是古时通往西域匈奴的唯一通道,俗称“龙城古道” 。《肃州志》中这样形胜:“祁连远拱,合黎近峙,白成山顾于前,黑河水绕于后,可谓屯田、用武、控扼戎番之要地 。黑山峙于东北,弱水经于西南,山岭崔巍,石峡险隘,实屯守要地,泉水环绕,河山襟带,为甘肃通驿要路,三秦锁钥,五郡咽喉 。”据《山海经》记载,上古时期,祁连和合黎二山之间,湖泊密布,千流纵横,泛称“西海”,而天城又是这个区域海拔最低的地方,完全是一片汪洋大海,“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仑山……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名曰西王母,其山万物尽有 。”据文史学者考证,西王母大概是母系社会后期的一个首领,他所处的位置就在天城北面的黑山之上 。上古神话演义也赋予这片土地神秘的色彩,传说“西海”之上,有一“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的梯子,是天帝神兵上天下地的通道,共工和蚩尤两个部落的好多战事都发生在这里 。那幺,这片汪洋大海又怎样干部涸的呢?《夏书.禹贡》载:“禹导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当地百姓也传说是大禹劈开了西山,泄出西海之积水,才显出良田成万顷 。如今,天城镇义峡的石壁上,还有斧凿的痕迹,分不清是神工还是人为 。旁近的山头上有一座禹王庙,每逢天旱之年,百姓还有祭祀活动 。天城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是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领兵万骑,收复河西,一部击溃的匈奴就从天城石峡逃走漠北,发展成右匈奴 。后人在石峡的山头上建起霍王庙 。以示纪念 。逃出中原之境的匈奴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又蓄积了一定的力量,再度犯境,公元前70年,汉宣帝拜赵通为宣武将军,领兵再讨匈奴 。赵通是秦相赵高之后,精通武略,英勇善战,他与乌孙人联合,一举挫败匈奴 。战后,赵通受旨留守天城,并移民垦荒,这是始有汉族聚居 。此后历代都以此地为边陲,设防驻兵 。明朝洪武30年(公元1397年),这里还建起了军政合一的县级机构--镇夷守御千户所,一直延续到清雍正3年,大将军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布藏丹增叛乱后,才将镇夷、高台二所合一 。千户所第一任掌印的军政长官叫白刚,他在明初随宋国公冯胜平定河西有功,被朝庭封为世袭正千户,自此世居天城,后世子孙中很出了几个人物,此为后话 。天城的风物传奇还不少呢 。天城村西南有个崆峒山,传说黄帝曾在此向广成子问经;天城石峡直通居延泽,传说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都从峡谷中经过;甚至连山头上的那些烽火台都被当地百姓赋于了一层神话色彩 。借用美国采访人员欧.华文的一句话来说:“每一块腐蚀的石头,都好像一本历史读物 。”然而,天城这个弹丸之地,风物景观之殊异,的确令人惊叹 。凡是到过天城的人,都感到这里真是一片世外桃源 。明朝翰林学士岳正客居天城,有感于无限风光,赋诗《镇夷八景》,分别概之以“黑河古渡”、“紫塞平沙”、“苏台云杳”、“赵墓烟冥”、“石峡晚翠”、“红崖早壁”、“西岭生盐” 。今有天城文人侯继周仅以石峡之景咏成《景缀石峡》,颇有意思,全诗是:“金龟探水第一景,摩云亭上醉游人 。怖鸽仙洞羽流栖,提督古墓树碑文 。天然胡桐生异叶,世外桃源赛武陵 。悠悠回声荡峡谷,晚翠山房遗清音 。神禹斧痕留山崖,太上灵岩气凌云 。大腹弥勒慧眼识,二僧拜佛跪山顶 。水中金月传神话,亢家银洞有遗蹤 。霍王庙址在峡口,索道吊箱测水文 。”此诗一句一景,在天城石峡里都可得到外印证 。只要你走进天城,总会觉得这儿有一种不同于别处的东西,也许是处于偏僻闭塞之地的缘故,少了些外界的浸染,多了些传统的保留 。天城自古出将相 。自明代以来,天城有史记载的文人武将层出不穷 。前文提到过镇夷守御千户所首任掌印白刚世居天城,他的孙子白兆庆考取武举人,后官至北京九门得督,因刚直不阿,忤逆当朝奸臣魏忠贤,被误陷而死,其事迹传闻在当地老百姓中淬甚多,是小说家值得一写的绝好题材 。白兆庆之子白鹤翱、孙白粹世袭武风,都在西北为伍,先后被敕封为昭勇将军 。清雍正、乾隆年间,镇夷人阎相师坐镇边垂,战绩赫赫,一路官至甘肃提督加增太子太保,老年受诏进京,图形紫光阁,列入《国史》,病卒后,乾隆帝御赐祭碑,碑文赞曰:“从征戈壁,威行葱岭之后;跃马崦嵫,勛策凌烟之上 。”其子阎御璋、阎溥、阎澍都是武将 。一本《天城志》中,有名有姓的武将不下百十人 。正如高台县旧志云:“镇夷风土淳淳,气息刚勇,好骑射,循礼让 。”天城的文才俊秀也可圈可点 。明、清两代,天城设儒学,考取科举的有27名,科贡有102人,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来说,这个数字是令人惊讶的 。明朝万曆年间,第一个考取科举的叫张国儒,后又考取进士,最后官至刑科给事中 。清代,天城有四位诗人很值得一提 。一位叫阎佩璋,别号梅溪,是阎相师的次子,与龚自珍同代 。他自幼习文,能诗工书,后袭家世武风,入武庠,两试不第,而后弃绝功名,隐居石峡,以读书作诗为乐,着有《梅溪诗集》4卷,诗风颇近陶渊明 。其子阎汶,亦以诗文名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字功力,五言律诗、散文、碑、铭具佳,着有《折柳集》一卷传世,诗风偏重现实主义,天城村在清末的兵灾匪祸、百姓苦难都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记述 。一位叫蒋佩兰,善七言绝句,诗风明快豪放,词澡华丽,想像奇特 。另一位是贾生琏,着有《梦草山房集》传世,诗风质朴自然,情真意切,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如果把这四位诗人的诗放进清诗选中看,无疑是一股活泼的田野新风 。惜乎地处偏陋,时不待人,他们的诗文和英名只能留在地方志中了 。天城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一个偏居边陲的小小村庄,两千多年的历史,基本囊括了河西的沧桑巨变,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值得后人好好咀嚼 。最后,我想引天城诗人贾生琏的两首诗作结:“波平石海虏尘空,尽变桑田垦塞中,五百年来兵革息,居民已是古幽风 。”“山环水抱旧天城,毓秀钟英岁月深 。将相挺身文献足,至今唯有数青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