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贤纯皇后( 三 )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贤纯皇后

文章插图
乾隆手卷述悲赋乾隆十七年冬,东陵胜水峪地宫工程告竣,皇帝亲自护送皇后梓宫奉安于地宫宝床上,赫赫扬扬,风风光光的孝贤皇后大丧仪才落下了最后一幕 。丧礼完毕之后,乾隆下令设立“孝贤皇后陵总管衙门”,这个衙门,设定总管、副总管、章京、笔贴式等大小官员23名,看守陵墓兵丁80名 。看守陵寝,仅这一项开销,每年就需银十万两以上 。皇帝如此大办丧事,失去平衡的心理固然可以得到稍许安慰,但屡屡违制行事,招来不少物议,使他有一种负疚感,以致认为应该有所解释才是 。皇后丧满百日,皇帝特降旨说:"朕于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固天下臣民所共知,而经纪丧仪,从不肯以一毫私意,稍紊典常 。"这话的后半,显然在为自己讳饰,也为了钳制舆论;而前半所谓"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则道出了他的真实感情 。丧葬风波乾隆丧子、丧偶以后,极度悲痛,情绪恶劣,在烦恼焦躁中由于孝贤皇后的丧葬事件引起了大官僚一连串的贬责黜革甚至赐死,使乾隆初年相对平静的宦海突然掀起了波澜 。朝廷的政策方针从“宽”趋“严”,向着新的统治格局和统治作风演变 。首当其冲的便是皇长子和皇三子 。在孝贤皇后去世后,无哀慕之诚,受到乾隆的严厉斥责,并且联繫到立储大事,乾隆断然宣称:“此二人断不可承续大统” 。永璜的师傅俺达相继受到处分,其中和亲王弘昼、大学士来保、侍郎鄂容安各罚俸三年,其他师傅谙达各罚俸一年 。乾隆十三年四月,皇帝阅看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册文,发现满文译文中将“皇妣”一词不小心译成了“先太后”,这让皇帝勃然大怒,礼部尚书阿克敦被交刑部治罪 。其他刑部官员见皇帝盛怒,加重处分,拟绞监候 。不料,暴怒的君王尚不满意,责备刑部“党同徇庇”,故意“宽纵” 。将刑部全堂问罪,包括满尚书盛安、汉尚书汪由敦、侍郎勒尔森、钱阿群、兆惠、魏定国,均革职留任,而阿克敦则照“大不敬”议罪,斩监侯,秋后处决 。这样严厉的处分使当时官僚们个个胆战心惊 。五月,乾隆又抱怨光禄寺筹备的给皇后的祭品等“俱不洁净鲜明”,光禄寺卿增寿保、沈起元、少卿德尔弼、窦启瑛俱降级调用;工部因办理皇后册宝“製造甚用粗陋”,全堂问罪,侍郎索柱降三级,涂逢震降四级,其他尚书、侍郎从宽留任;礼部“册謚皇后,未议王公行礼之处”,尚书海望、王安国降二级留任,其他堂官也分别受到处分 。乾隆与皇后生前感情挚笃,各地督抚大臣、提督、总兵、织造、盐政等官员纷纷藉此邀宠,呈递奏章,要求“跪请圣安”并“叩谒大行皇后梓宫” 。两淮盐政吉庆声明自己“惊闻皇后崩逝之信,心胆俱裂”,福建陆路提督则“伏地哀泣,涕泪交流” 。乾隆对这些奏摺大多是一览了之,表示毫不在意 。但是,各省满族的督抚、将军、提督、都统、总兵,凡是没有奏请赴京的,各降二级、或销去军功记录 。这样受到处分的有两江总督尹继善,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湖广总督塞楞额、漕督蕴着、浙江巡抚顾琮、江西巡抚开泰、河南巡抚硕色、安徽巡抚纳敏等五十多名满族文武大员 。六月,举行祭奠孝贤皇后典礼的时候,来的大臣不到一半,各省督抚大员要求进京参加葬礼的也太少,这让乾隆尤其不爽,他决定找个由头杀人 。正好,杀人的机会来了 。按照满族旧习,帝后之丧,官员们在一百天内不能剃髮,以表示自己专心悲痛,顾不上收拾自己的仪表 。这种风俗大清会典中并无记载,雍正皇帝去世时,许多官员并没有遵照旧习,百日内已经剃髮,朝廷并没有追究责任 。因此,皇后之丧中,许多人都剃了头 。6月,锦州知府金文醇,在百日内剃头,被人举报,当场抓了起来,交到刑部,刑部定了斩监候,乾隆正在气头上,刚好遇见这个杀人机会,一看刑部的判决,马上把刑部尚书盛安叫来大骂一顿,说他徇私,把他也关了起来 。不久又发现大官僚江南总河周学健在百日内剃髮 。乾隆震怒,斥责周学健“丧心悖逆,不惟一己敢于犯法,并所属官弃同时效尤,弃常蔑礼,上下成风,深可骇异” 。湖广总督塞楞额也于丧期剃髮,因他是满人更令乾隆不能容忍,故批示:先有个金文醇,再有个周学健官职比他大,所以我就不怪金某了,如今又有个塞楞额,身为满人,也不知道以身作则,于是,塞楞额被下令自杀,周学健革职,发到边疆做苦力 。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北巡抚彭树葵也于百日内剃头 。听说乾隆严厉追究此事,吓得战战兢兢 。杨锡绂準备自行检举,以求减轻罪证.彭树葵因是旗人,恐加重治罪,阻止杨锡绂自首,后来事情败露 。乾隆的怒气更是火上加油,将杨锡绂、彭树葵革职 。乾隆此时重谴内外大臣的行为被指为“迁怒”,乾隆遂下旨为自己辩解:“今皇后之事 。朕哀则哀矣 。而饮食起居用人理事如常 。····朕岂迁怒之主乎 。果使迁怒 。当怒御医进药之辈 。何怒于百日内剃头之人 。更何怒于金文淳”,并放言“且即有人加朕以恶名 。朕亦不避”,不过这种辩白,实属苍白无力 。翰林院撰拟皇后祭文,用“泉台”二字,乾隆又吹毛求疵,认为这两字用于常人尚可,“岂可加之皇后之尊”,大学士张廷玉以及阿克敦、德通、文保、程景伊等“全不留心检点,草率塞责.殊失敬理之义”,俱罚俸一年 。从乾隆十三年的官场风暴开始,乾隆对大臣的态度从开始的“以礼待之”渐渐变成了颐指气使,呼来喝去,动辄痛骂训斥,任意挫辱 。“彬彬有礼”的面纱从此被撕去,“君使臣以礼”这一词条在乾隆的政治词典中被删掉 。追思无尽乾隆十三年,皇后崩于德州,乾隆帝服缟治丧,从此开始了他的祭奠活动和贯穿一生的漫长怀念 。皇后梓宫初置长春宫,二十五日移景山观德殿,十月七日送至静安庄 。乾隆诗跟蹤了这一过程,丧满周月、二月、百日、移奉,无不作诗哀念 。亦知悲底益,无奈思如煎第一首诗是《戊辰大行皇后輓诗》,总结性地叙述了夫妻共同生活22年的感情之深,思亲之痛 。现摘录如下: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 。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 。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 。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 。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看到皇后亲手所做送给他的满洲燧囊,他便思念起她的贤慧节俭而眼泪潸然地写下了首诗,诗前并写序说明: 朕读皇祖御製清文鑒知中国初旧俗,有取鹿尾谲毛缘袖以代金缫者,盖彼时居关外,金线殊艰致也,去秋塞外较猎,偶忆此事,告之先皇后,皇后即制此燧囊以献,今览其物,曷胜悼怆,因成长句,以志遗微 。练裙缯服曾闻古,土壁葛灯莫忘前 。共我同心思示俭,即兹知要允称贤 。钩縚尚忆椒闱献,缜緻空余练线连 。何事顿悲成旧物,音尘满眼泪潸然 。乾隆戊辰清和既望 。三月二十五日,皇后梓宫移观德殿,乾隆帝“感怀追旧,情不自禁,再成长律,以誌哀悼” 。他把自己的愁悲看成天下第一等大事,太阳在他眼里也失去了光彩,山花的绚烂,也成了“恶红”,他与皇后二十年同心结好,转眼间成了东逝之水,他参透了生死之为幻,恩情之为空 。他把皇后的生命,看得比能够继承皇位的嫡子更为重要 。感慨如果没有生下两位皇子,也许皇后就不会早逝了 。诗为:凤輤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 。因参生死俱归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四月十一日,是皇后故世一个月,他念及“永别之日长,同欢之情断”,写了一首七言诗:先皇后大故,顿成弥月,光阴迅速,永别之日长,同欢之情断矣,感而成诗,以志沉痛 。素心二十二年存,属纩何须握手言 。诗谶自尤临祖道,梦祥翻恨始添盆 。锦衾角枕惟增怨,落叶哀蝉非所论 。追忆袆衣陈画鹢,悲生痛定尚销魂 。皇后故去两个月,乾隆已遵礼制,释服摘缨除发,还是不能摆脱对皇后思念的煎熬:大行皇后遐弃倏经两月,朕遵旧制以十三日释服,而素服诣几筵,摘缨聊以尽夫妇之情,亦我朝常例也 。今既再易月,不可同于臣庶百日之制,以礼抑哀,缀缨除发,丧事日远,益切哀悰 。寤寐求无得,梦魂时尚牵 。亦知悲底益,无那思如煎 。环佩声疑杳,鸾凰信绝传 。椒涂空想像,两度月轮圆 。衷愫心常结,音尘日已遐 。芳蹤付彤史,时服换轻纱 。情自长无绝,礼惟当岂加 。底知忧用老,新鬓点霜华 。不到四十岁的皇帝忧伤过度,揽镜见霜华染鬓,自己也不免惊讶:揽镜发有白者偶成以志岁月鬓有二毛底事宣,盼霖伤逝两如煎 。愁缘似我仍频遇,顺意惟人鲜或全 。揽镜见霜初讶许,抚笺得句却怡然 。五箴久矣能成诵,比似昌黎恰并年 。皇后故去三个月之际,他仍伤感不已:“一日不见如三月,三月胡为瞥眼临 。饯夏迎秋偏益感,落花流水动关心” 。转眼已到了百日忌辰,他写了《教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评述此时的心情和处境:他说,十旬一下子就来临,我并没有觉得时间有多长,就像才过一天一样 。别后杳无音信,但往事还是历历在目,长春宫里只有遗像空悬,为皇后奠酒,尽一种诚心,可一心又纷乱为百下 。爵中之酒已经倾尽,可眼泪还是不能干 。为什幺,因为平生恩爱集聚太多啊 。独自不能入睡,靠着枕头心怀百端 。三宫六院,嫔妃齐备,可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诗前半部分为:十旬攸以临,服制众云易 。予怀未觉遥,有如一日隔 。偕老欢莫追,叹逝愁奚益 。因悟宇宙间,率为形神役 。别后已杳杳,忆前尤历历 。惟其无显名,是矣贻芳迹 。嗟哉长春宫,遗像空悬壁 。欢去悲以归,每念增忧惕 。兰湘陈豆核,椒浆泛爵双 。三奠尽一心,一心纷百析 。倾爵酒频酹,拭巾泪尤滴 。滴泪不能干,平生恩爱积 。齐物惭未能,难学庄盆击 。独旦不能眠,欹枕怀百端 。魄渊促代谢,朱明形欲阑 。凉秋率感人,况逢形影单 。未闻蛩杵声,已觉寝簟寒 。寒宵那更同,梧月虚膧胧 。九御鹹备位,对之吁若空 。他知她已亡故,但仍对她直难以忘怀 。而令他再难忘的是她的诸多美德,而非仅是她的美貌而已:“所重在四德,关雎陈国风 。讵如汉武帝,为希见美容” 。但一方面,他也渐说服自己去接受凡人皆生而有死的现实限制,而且皇后享年已近四十,因此不算是早卒了:“达人应尽知,有生孰免逝 。况年近不惑,亦岂为夭厉” 。虽然他不断地以此自我安慰,然而他仍不免感伤“犹惜窈窕质,忽作朝云翳” 。《首夏圆明园》圆明园内的长春仙馆,是皇后的宴息之所 。皇后故去的第一个夏天,乾隆来到这里,见“榭柳台花依旧荣”,发出了“触怀无处不伤情”的哀叹 。(《首夏圆明园》) 。在御园,他“但逢景物试追想,率觉凄凉不忍言”(《仲夏御园闲咏》) 。在瀛台,满眼的“山亭水榭间”,到处都是与皇后“并辇同舟所”,故“怆尔独延伫” 。(《雨后瀛台》)乾隆看见大雁南飞,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写道:“行看鸿雁至,应有独离群”,见天上月明,也忆起故人:“同观人去遥,玉轮依旧朗 。”皇后辞世当年,又值天旱,乾隆祈雨多时,老天都未予理睬,直弄得他“盼霖伤逝两如煎”,当倾盆大雨终于来临时,在皇后灵前酹酒的乾隆却痛心地想着,再也见不到皇后舒心的笑容了:观德空陈幔,还能相慰否?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天下情人们的节日,苦闷的乾隆在“鹊桥节已近”时,“愁望绛河旁”,在《七夕感事诗》中,乾隆责问上天“秋怀容易感,七夕感偏多 。天不知情海,谁叫设绛河”,他羡慕牛郎织女尚能一年一会,恨自己与皇后永远不能重逢:“似彼何妨别,如予岂重逢?拟向天孙问,白云千万重” 。到哪里去抗争命运呢?七月十八日,对乾隆帝来说,是永生难忘的好日子 。雍正五年的这一天,17岁的少年迎娶了16岁的新娘,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22年的美满姻缘 。然而,结篱2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皇后已故去四个月了,乾隆来到妻子灵前,“抚时追忆,黯焉神伤”:七月十八日作序:皇后以雍正丁未来嫔于予,七月十八日亲迎之嘉辰也,崩逝以来,四易弦,望度中元之节,重经嘉止之期,抚时追忆,黯焉神伤,亲奠殡宫寓哀有作 。助感惟秋日,子归忆旧时 。廿年成梦境,一夕恨川崖 。为奠含悲爵,回思合卺卮 。嫌人称结髮,怨我失齐眉 。七夕,中元过去后,转眼就是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关情最是团栾节”,每年的中秋节夫妻都是在“急管繁弦”的热闹中度过的,而今却是“即景偏伤黯淡魂” 。离开无奈的现实,能给心灵一丝安慰的唯有梦境了,为了在梦中与皇后相会,他甚至愿意长睡不醒:思念不及懵腾睡,犹得时常梦里逢 。悲伤过后,就是烦闷,他有遣闷、消闷等诗,如《消闷三首》:常时每借诗消闷,迩日诗成闷转深 。不解忧心旦夕仲,芳型如在思何穷 。此后,岁暮、清明、小祥、大祥以及皇后的忌辰生辰,乾隆都不忘去静安庄祭酒,每去也不忘去赋诗誌哀 。虽顺时而行乐,忆去岁而难忘皇后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细雨纷纷,他怀着“两眶清泪心一寒”,写道“青齐客岁魂堪断,同去谁期便永分” 。虽则如此,他对皇后仍是念念不忘,待之如生,每有重要行止和大事还特地会到她灵前殷殷告知 。比如在她过世后的第二年,即乾隆十四年秋天,他要到承德避暑山庄和秋猕行围,还特地去静安庄向她告知行蹤 。而到了避暑山庄,这里又是遍布皇后足迹的地方,“每到遏然频忆旧,尘根底事未全降” 。物是人非事事休,乾隆帝不得不感慨“我为遣愁来此地,翻教即景惹忧忡” 。皇后故去两年后,宫中又迎来新春佳节,在热闹繁忙之际,乾隆独自一人来到皇后居住之地凭弔:椒阁蛛尘落玉筵,华镫朅过意悽然 。那忘琴瑟娱良夜,忽寂珩璜向两年 。到底日踈连梦远,惟余景会一情牵 。内人例事迎佳节,勉强酬春付管弦 。乾隆十三年七月,皇太后命乾隆册立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勉强遵从皇太后懿旨,次年仅仅晋封那拉氏为皇贵妃 。在诗中他坦率地写了这样一句:六宫从此添新庆,翻惹无端意惘然,又自注道:"遵皇太后懿旨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礼既成,回忆往事,辄益惘然 。"乾隆十五年是皇后去世的第三个年头 。在皇太后的一再催促之下,皇帝只得勉从懿旨,立那拉氏为皇后 。乾隆在立后之前特地前往静安庄向先皇后告知此事,并为此大大解释一番,他说与先皇后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是我的夙愿,续弦这事是怎幺发生的呢,必定要有人孝顺太后,下率九位,这是一个要缺,不容虚置 。他在诗中说“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 。又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 。”八月十三日,皇帝四旬万寿,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不强作欢颜,内心却依然想到的是孝贤皇后之死:净敛缃云碧宇宽,宜呖嘉兴物皆欢 。中宫初正名偕位,万寿齐朝衣与冠 。有忆那忘桃花节,无言闲倚桂风寒 。晚来家庆乾清宴,舰眼三年此重看 。他每年都在皇后忌日时,亲自前往静安庄酹酒 。乾隆十六年他奉皇太后第一次南巡,他预知南巡期间在外,无法準时在皇后忌日当天赴祭,因此特别在出发前(正月七日)预行致祭 。纵然如此,在南巡的路上,他也未尝忘记孝贤皇后 。到了三月十一日她的忌辰当天,他“虽预祭以申哀,更临而余痛” 。由于无法亲往静安庄致祭,因此他只好“北云遥望”,成诗抒情 。而五月四日南巡迴来不久,他便又亲往静安庄去祭奠 。补上了三周年这天未到场之憾:“忽过三年一瞬耳,那堪厚夜永思之 。无奈从兹将日远,肩舆命去意迟迟” 。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乾隆帝谒盛京途经科尔沁时,遇到了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 。当公主与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一起侍宴时,乾隆帝面对着24岁的和敬公主,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孝贤皇后,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 之后他来到盛京的清宁宫,不禁想起乾隆八年皇后曾伴随他来此度过的美好时光,而“怆然忆昔年”,并自注:“癸亥年来时,孝贤皇后相随,抚今追昔,有感于怀” 。自从孝贤皇后过世之后,济南城成了他永远的伤心地 。此后,他在每次东巡或南巡途中,凡是经过济南时都绝对不再入城,在他所作的诗句中,每每可见他难平的憾恨伤痛 。而其中最感人的一首便是他第四次南巡时所作的《四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诗中更明白地说出他心中难以平愈的伤痛: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乾隆不入济南城次数,据史书所载共九次,事见《九依皇祖过济南韵》:即今九过济南城,奎韵十全太熟生 。历下逝仙恨岂忘?八旬偕老意难平 。(注释:孝贤皇后于济南得病,遂不起,故每及之)自笑尘缘排未尽,倩他遮莫远云横 。.他每到东陵多住在盘山的静寄山庄 。在祭顺治和康熙帝的诗文中总是充满了颂扬思慕之情,祭过两帝之后,他必定会到孝贤皇后陵去酹酒,他对孝贤皇后,总是有表达不尽的情意 。乾隆19年和乾隆21年他曾经两度前去祭拜 。而乾隆二十五年,他以半百之年,再到陵上祭奠:孝贤皇后陵酹酒谒陵之便来临酹,设不来临太矫情 。我亦百年过半百,君知生界本无生 。庚回戌去诚倏尔,注:先后以戊辰仙逝,今庚辰倏一纪矣 。日夏夜冬有底争 。扫却喜愁归静寄,盘山山色实相迎 。(《御製诗三集 卷三》)乾隆二十八年,他去陵前酹酒时告诉她,她在世时尚在怀抱的两个小孙子如今已经娶妻成家 。乾隆三十一年当他56岁时,酹酒时他更感慨“生前恩不尽,别后事斯多” 。这一年,和他相伴三十余年的继后愤而剪髮后郁郁而终,御史李玉鸣上书为继后鸣不平 。乾隆大怒,将李玉鸣“革职锁拏,发往伊犁” 。继后的叛逆乖张,只能让他更加怀念和结髮妻子相伴相守的日子 。乾隆三十五年他60岁,在皇后陵前酹酒时又感慨万千的说:“六旬我独庆,百世汝称贤”;但在寂寞与思念的心情下,他同时却也劝告自己要“达观息多恋” 。乾隆三十九年,他已64岁,又去祭陵时,虽再度劝告自己“余恋只宜捐”,但所反映的,其实还是对她的不了之情 。乾隆四十五年,他71岁,他来到皇后陵前,感慨“幻景徒惊速,故人不慭遗”,同时他告诉皇后:我们的曾孙当前已经完婚了,睡中的你可曾听说了吗:“曾孙毕姻近,眠者可闻知” 。乾隆四十八年,他73岁,又去祭陵,对于二十多年共同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远重提处,能忘独旦歌” 。乾隆四十九年,他74岁,喜得玄孙,也不忘将这一讯息告诉她:昔日漫教思老伴,开年且喜得玄孙 。注:孝贤皇后与予齐年,亦当古稀有四,视玄孙矣 。乾隆五十二年,他77岁,在赴陵酹酒所作诗中,又惆怅地怀念起她的温柔窈窕:拜瞻礼既毕,胜水峪临前 。追念吟窈窕,不孤謚孝贤 。春秋复三岁,参昴共千年 。可识元孙获,思之益怅然 。自从与结髮贤妻白头偕老的愿望随着运河中的春水一去而不复返地流逝以后,皇帝所企盼的只是在另一个世界与孝贤皇后重逢 。乾隆55年春天,他在孝贤皇后陵前表白了这一心愿: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80岁的皇帝对地下的妻子说,我与你阴阳相隔,无法把这幺多年的经历与苦楚一下子都告诉你 。想起当年与你度过的一个个冬夏日夜是多幺美好,唯一能够安慰的是,和你相会地下的愿望再过不到二十年就能实现了 。乾隆六十年,他亲往皇后陵前酹酒三爵,仍是余情未了: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你先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幺快乐可言?)最后一次至爱妻陵前,是嘉庆元年三月初九日,乾隆帝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祭奠 。这年他已86岁,与孝贤皇后已阴阳分离整整48年,望着陵前高矗入云的松树,乾隆帝写下了这样伤感的诗句: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 。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 。在“四十八年分”句下,太上皇自注: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相关文物她的朝服现在就珍藏在故宫博物馆里,美艳不可方物,明黄色丝绸,上面用金线"雕樑画栋"地绣着龙凤齐飞,内胆是小羊皮和天马皮,领口袖口镶着银鼠毛和貂毛,金扣玉环,领子和披肩上点缀着无数翡翠、青金石、珊瑚、孔雀石和绿松石……她出嫁时的嫁妆柜还摆在重华宫里 。相关诗作皇后册文命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为正使 。户部尚书海望为副使 。持节 。赍册宝 。册立嫡妃富察氏为皇后 。册文曰 。朕闻乾坤定位 。爰成覆载之能 。日月得天 。聿衍升恆之象 。惟内治乃人伦之本 。而徽音实王化所基 。茂典式循 。彝章斯举 。咨尔嫡妃富察氏、钟祥勛族 。秉教名宗 。当亲迎之初年 。礼成渭涘 。膺嫡妃之正选 。誉蔼河洲 。温恭娴图史之规 。敬顺协珩璜之度 。承欢致孝 。问安交儆于鸡鸣 。逮下流恩 。毓庆茂昭于麟趾 。允赖宜家之助 。当隆正位之仪 。兹奉崇庆皇太后慈命 。以金册金宝 。立尔为皇后 。尔其祗承懿训 。表正壸仪 。奉长乐之春晖 。勖夏凊冬温之节 。布坤宁之雅化 。赞宵衣旰食之勤 。恭俭以率六宫 。仁惠以膺多福 。螽斯樛木 。和风溥被于闺闱 。茧馆鞠衣 。德教覃敷于海宇 。永绥天禄 。懋迓鸿禧 。钦哉专家评价郭成康:《乾隆正传》乾隆一生倾心所爱的女人只有三个:结髮妻子孝贤皇后、生母崇庆皇太后和最小的闺女十公主 。当然,这虽说都是对异性的爱,但内涵又有区别 。乾隆写给亡后孝贤的诗有上百首,是他所写的数以万计的诗篇中最见真情的佳作,就数量而言,写孝贤的诗却比写生母的诗差得远 。乾隆写生母的诗有二百余首,这是包括乾隆最敬爱的皇祖康熙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其中自然有不少应景之作,但乾隆在诗中,也仅仅在诗中,才尽情地抒发了心底里对生母的真情 。乾隆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他的感情非常细腻;就其个性而言,他又是个能爱能恨、敢爱敢恨的人 。他的爱是深沉的,慷慨的,但又是十分吝啬的,凡不爱的人,他绝不表示一丝一毫的温柔之情 。"诗言志",即使对乾隆皇帝也完全适用 。用乾隆的御製诗来探索乾隆与皇太后之问的真正感情,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完全可靠的 。特别应该提出的是,皇帝献给孝贤皇后的上百首诗堪称最见真情的上乘佳作 。只有在这些诗中,乾隆才真正放下了帝王的尊严,尽情地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异性的眷恋 。乾隆皇帝写了那幺多悼念结髮妻子的诗,并且把这些袒露个人胸中隐秘的作品收入《御製诗》出版,让后世子孙和天下文人去评说,对皇帝而言,无疑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人们常说乾隆是历史上最多产的诗人,是不是也可以说,悼念孝贤皇后的诗篇虽仅及其全部诗作总数的百分之一,却也足以使乾隆跻身于清诗人之列而毫不逊色,儘管他一再申明"不欲以诗矜长","亦不欲与文人学士争巧,以贻后世之讥" 。戴逸:《论乾隆》乾隆的诗文,是研究这个帝王不可或缺的绝好史料 。只有在御製诗文中,乾隆才稍微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使后人得以窥见他那深邃幽密的内心世界 。慈祥的祖父康熙,严肃的父亲雍正,富贵雍容的生母钮祜禄氏,阿哥时代的同窗挚友,没齿不忘的三先生以及傅恆、兆惠等终生怀念的旧臣 。在他那支富有人情味的笔下,联翩走入了用诗文结构而成的艺术殿堂 。特别是他韶年早逝的结髮妻子孝贤皇后,乾隆献给她的百数十篇诗赋实在堪称最见真情的佳作 。在这些诗赋中,乾隆真正走下了神坛,放下了帝王的尊严,尽情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异性的爱恋 。三题捣衣图《捣衣图》 是南宋牟益的作品,同为乾隆与皇后所喜爱 。乾隆帝曾在上面三次题诗,其中有两首抒发了对孝贤皇后的眷念之情 。第一次题诗是在乾隆十二年,主要是对画意的描述 。亲蚕图背后乾隆的题诗第二次提诗是乾隆十三年三月,皇后病故后不久,失去爱妻的悲恸,使他对高士奇在上面怀念亡妻的跋语多有感触而“横图触景痛难禁” 。高士奇怀念亡妻的跋语为:“回忆山荆在日,服食起居,皆预为料理,今日之事,与辛未年异,所谓懭悢添胸襟也”,乾隆虽是坐拥天下的九五之尊,又有失去爱妻后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怀,故而他直言不讳地写道:“夫人虽贵贱不同,其为伦常之情则一也” 。全诗为:再题牟益捣衣图用高士奇旧题韵昔曾用谢惠连韵题此图卷端,每读卷尾高士奇所题三绝句及识语,感其意而悲之,重为检阅,则宛然予意中事矣 。夫人虽贵贱不同,其为伦常之情则一也,触景伤神,次韵再题,时戊辰蚕月 。溶溶凉露湿庭阿,双桿悲声散绮罗 。暖殿忽思同展玩,顿教沾渍泪痕多 。独旦凄其赋锦衾,横图触景痛难禁 。江邨题句真清绝,急节曾悲树下砧 。沼宫霭霭女桑低,盆手曾三玉腕提 。盛典即今成往迹,空怜蚕月冷椒闺 。第三次题诗是在乾隆十九年,时为那拉皇后首次亲蚕,由于此前的先蚕礼均为孝贤皇后主持,因此勾起了乾隆对髮妻的深切怀念 。这首诗记叙的是对孝贤皇后短暂一生的无限惋惜 。再题牟益捣衣图仍用谢惠连韵有序:是卷题于乾隆丁卯,比戊辰再题,则已遭先孝贤皇后之戚 。迨今甲辰,倏已七易星霜矣 。寒食前日适值忌辰,追念前徽,抚怀节序,披图触绪 。兰馆犹新,用写悲怀,仍赓旧韵 。鸿龙连玉斗,纪序相嬗催 。新烟引绿榆,兔目吐高槐 。迩日频望雨,愁卜叶鸠啼 。孰谓断魂节,忆昔别椒闺 。东巡礼岱宗,凤霎聊相偕 。大故遭登舟,银汉不可阶 。兹辰值忌辰,戚戚余悲怀 。遣绪展斯图,图间有虑序 。传神擅老牟,宛似秋气归 。佳人闹扫妆,相聚捣寒衣 。即今重织衽,亲蚕馆复开 。何当盆手三,怆念前人非 。乾隆对先皇后的怀念之情,不仅反映在他充满感情的诗文中,也表现在对皇后主持的唯一祭典-----先蚕礼上 。乾隆十四年,内务府总管大臣曾上奏遣妃代祭,被乾隆帝驳回,并严谕:“夫妃所代者,皇后也,有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皇贵妃未经正宫,则亲蚕礼尚不当举行” 。何以至此?从乾隆十六年《先皇后亲蚕图成命弆藏蚕馆并志以诗》中可以找到答案:先蚕坛垂于西苑,乾隆九年,孝贤皇后肇称懿典,嗣此岁尝举行,鞠衣将事,钩筐具仪,命图以志之,藏于茧馆,辛未长夏载一展阅,念缥素犹新,而音徽远阙,不胜怀然,爰提是作 。农桑并重以身先,创举崇祠荐吉蠲 。秋叶哀蝉惊一旦,春风浴茧罢三年 。宛看盆手成新卷,益觉椎心忆旧弦 。柘馆萧条液池上,分明过眼阅云烟 。清代先蚕礼由孝贤皇后首祭,而祭蚕的阳春三月又恰是皇后的祭日,故而引发乾隆帝的伤怀 。鹊华秋色《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