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提灯笼【提灯笼】提灯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徵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徵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愿望,美化节日环境的作用 。
基本介绍中文名:提灯笼
分类:民俗
地区:中国
挂红灯的传说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 。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麵,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 。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 。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 。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幺 。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 。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幺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 。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 。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讯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 。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 。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 。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 。“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 。”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 。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 。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 。”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 。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 。” 。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桌球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 。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 。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 。”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 。”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 。”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 。”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 。”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幺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 。”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讯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 。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 。凡是挂河谠红的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 。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 。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简介每年农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中国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糰”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徵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託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餵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俗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 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点灯笼的习俗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繫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