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潇洒:将自身融入自然享受每一分生命

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 , 但他对黄州赤壁的三次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
网络配图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 , 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东京(今河南开封)的江边小城里 , 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 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 , 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 , 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 , 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 , 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 , 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东坡、雪堂、赤壁是苏轼在黄州的三个精神象征 , 东坡代表苏轼自耕自给的务实精神 , 雪堂代表苏轼勤奋著述的思想境界 , 而赤壁则代表他超逸洒脱的文学风采 。
苏轼在黄州的所言所思、所作所为 , 都会令我们情不自禁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黄州的苏轼到底潇洒在何处?他耕种庄稼、走进厨房、广交朋友、慈悲为怀;他撰写著作、勤奋读书、强身健体、反躬自省 。黄州的苏轼没有颓废 , 没有消沉 , 更没有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咬*切齿 , 而是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 , 充分理解现实的处境 , 努力创造生活的乐趣 , 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 他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艰苦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 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州苏轼的潇洒与成熟 。
也正因为如此 , 从元丰五年(1082)七月到十月 , 苏轼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 , 才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 因为它代表着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已经走向成熟与圆融的人生境界:
壬戌之秋 , 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 , 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 诵“明月”之诗 , 歌《窈窕》之章 。少焉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于是饮酒乐甚 , 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 ,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 , 倚歌而和之 , 其声呜呜然 , 如怨如慕 ,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 , 正襟危坐 ,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 东望武昌 , 山川相缪 ,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 下江陵 , 顺流而东也 ,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 固一世之雄也 ,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 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 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 物各有主 , 苟非吾之所有 ,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明月 , 耳得之而为声 , 目遇之而成色 , 取之无禁 , 用之不竭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