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生物大灭绝( 二 )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

文章插图
三叶虫这种灭绝模式,与组织缺氧产生的效应相符合 。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大陆棚海域都有严重的缺氧现象,但缺氧现象无法解释有限度的灭绝模式;因此缺氧不是造成海生生物灭绝的唯一成因 。一个针对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早期大气层的数学模型,指出在这段期间,大气层中的氧气有明显、长时期的衰退;这个衰退不因二叠纪/三叠纪交界而增加,并在三叠纪早期达到最低点,但仍高于现今的比例 。由此得知,氧气比例的衰退与灭绝模式并不一致 。另一方面,海生生物的灭绝模式也与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过高)产生的效应相符合 。当二氧化碳浓度高于正常时,将对生物造成伤害:降低呼吸色素携带氧到组织的能力、使体液更为酸性、妨碍动物形成碳酸钙外壳;当浓度更高时,会使生物进入昏迷状态 。除了上述反应,二氧化碳浓度高,会使生物製造钙质外壳更加困难 。与陆地生物相比,海洋生物对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相当敏感 。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是氧的28倍 。对于进行呼吸作用的动物,二氧化碳的排除,与气体经过呼吸系统膜相关;所以海洋动物会将身体内的二氧化碳保持在低浓度,低于陆地动物 。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妨碍海洋动物合成蛋白质、降低受精机率、形成不完整的钙质外壳 。目前很少发现跨越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的陆相地层,因此难以详细研究陆地生物的灭绝/存活比例 。二叠纪与三叠纪的昆虫有显着的不同,但是在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早期,有个约1500万年的昆虫化石断层 。目前最足以研究二叠纪/三叠纪陆地脊椎动物变化的地层,位于南非的卡鲁盆地(Karoo);但目前仍没有足够的研究可供结论 。原因假设关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发生过程,已有多种假设,包含剧烈与缓慢的过程;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发生过程,也有类似的假设 。剧烈过程理论的成因,包含大型或多颗陨石造成的撞击事件、连续性火山爆发、或是海床急骤释放出大量甲烷水合物 。缓慢过程理论的成因,包含海平面改变、缺氧、以及逐渐增加的乾旱气候 。撞击事件位于南极洲的威尔克斯地陨石坑,直径达500公里,形成时间在5亿年内,规模与时代使它成为本次灭绝事件的可疑成因,但证据不够明确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由撞击事件造成的证据,促使科学家们推论其他灭绝事件由撞击事件造的的可能性,尤其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因此,科学家们尽力寻找那个时代的大型陨石坑与撞击证据 。已在部分二叠纪/三叠纪交界的地层,发现撞击事件的证据,例如:在澳洲与南极洲发现罕见的冲击石英、富勒烯包覆的外太空惰性气体、南极洲发现的玻璃陨石,以及地层中常见铁、镍、硅微粒 。但是,上述证据的真实性多受到怀疑 。在南极洲石墨峰(Graphite Peak)发现的冲击石英,经过光学显微镜与穿透式电子显微镜重新检验后,发现其中的结构并非由撞击产生,而是形变与地壳活动(例如火山)造成的 。已经发现数个可能与二叠纪末灭绝事件有关的陨石坑,包含:澳洲西北外海的贝德奥高地?、南极洲东部的威尔克斯地陨石坑,巴西中部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Araguainha crater)的撞击结构 。但没有可信服的证据,可证明这前两个地形是由撞击产生 。以威尔克斯地陨石坑?为例,这个位在冰原下的凹地,年代无法确定,可能晚于二叠纪末灭绝事件才形成 。其中最争议的陨石坑,是由地质学家Michael Stanton在2002年提出的,他主张墨西哥湾是形成于二叠纪末期的一次撞击事件,而该撞击事件也造成了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如果二叠纪末灭绝事件的主因是由于撞击,很有可能陨石坑已经消失于地表 。地球表面有70%是海洋,所以陨石或彗星撞击海洋的机率,是撞击陆地的两倍以上 。但是,地球的海洋地壳会因聚合与隐没作用而消失于地表,所以目前无法找到距今2亿年以上的海洋地壳 。如果当时有非常大型的撞击事件,撞击会使该处地壳破裂、变薄,造成大量的熔岩 。撞击理论最受到关注的原因是,它可与其他灭绝现象产生因果连结,例如西伯利亚暗色岩火山爆发,可能由大型撞击产生,甚至是大型撞击的对跖点 。即使撞击发生于海洋,陨石坑因为隐没带而消失于地表,应会留下其他证据 。如同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如果有撞击事件发生,会产生大量撞击抛出物,相同时代的许多地层会发现大量亲铁元素,例如铱 。若灭绝事件由陨石撞击引发,可以解释在灭绝后,生物没有快速的适应演化 。火山爆发接近二叠纪/三叠纪交界时的全球地图 。西伯利亚暗色岩火山爆发位于北方浅海的东岸 。峨嵋山暗色岩火山爆发时间较早,位置在东方大型独立岛屿 。西伯利亚暗色岩的熔岩範围在二叠纪的最后一期,发生两个大规模火山爆发:西伯利亚暗色岩、峨嵋山暗色岩 。峨嵋山暗色岩位于现今中国四川省,规模较小,形成时间是瓜达鹿白阶末期,形成时的位置接近赤道 。西伯利亚暗色岩火山爆发是地质史上已知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之一,熔岩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 。西伯利亚暗色岩火山爆发原本被认为持续约数百万年,但近年的研究认为西伯利亚暗色岩形成于2亿512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接近二叠纪末期 。峨嵋山暗色岩与西伯利亚暗色岩火山爆发,可能製造大量灰尘与酸性微粒,遮蔽照射到地表的阳光,妨碍陆地与海洋透光带的生物进行光合作用,进而遭成食物链的崩溃 。大气层中的酸性微粒,最后形成酸雨降落到地表 。酸雨对陆地植物、可製造碳酸钙硬壳的软体动物与浮游生物造成伤害 。火山爆发也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形成全球暖化 。大气层中的灰尘与酸性物质降落到地表之后,过量的二氧化碳持续形成温室效应 。与其他火山相比,西伯利亚暗色岩更为危险 。洪流玄武岩会产生大量的流动性熔岩,只会喷发少量的蒸气、碎屑进入大气层 。但是,西伯利亚暗色岩火山爆发的喷出物质,似乎有20%是火山碎屑,这些火山灰与火山砾进入大气层后,会造成短时期的气候寒冷 。带有玄武岩的熔岩侵入碳酸盐岩、或带有大型煤层的地区,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在大气层的灰尘降落到地表后,造成全球暖化 。这些火山爆发事件的规模是否足以造成二叠纪末灭绝事件,仍有争议 。峨嵋山暗色岩接近赤道区,火山爆发所製造的灰尘与酸性物质,会对全世界造成影响 。西伯利亚暗色岩的规模较大,但位置在北极区内,或在北极区附近 。如果西伯利亚暗色岩火山爆发的持续时间在20万年内,会使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达到正常程度的两倍 。近年的气候模型显示,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加倍,会使全球气候上升1.5°C到4.5°C,这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没有到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严重程度 。在2005年,日本NHK与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NFB)製作的《地球大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