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唐僧与白龙马 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白龙与孙悟空三人一样,被伯乐似的观音收服以助唐僧西行 。这正是对应了如来嘱咐观音的话:“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作个徒弟 。”可见,白龙马和孙悟空等人一样,在取经队伍中,是唐僧的得力助手,从其在宝象国叫唐僧“师父”,叫悟空和八戒“师兄”的称呼上,他也可以说是唐僧的徒弟 。而在最后一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中,白龙马是五圣之一,唐僧也在太宗面前称讚他“亦甚赖其力也 。”在功成之日,他同唐僧等人同受如来加封,是为“五圣果位之时”,诗曰: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 。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 。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那“一体”(唐僧)所合和的“四相”中当然也有白龙马 。可见白龙马在取经集体中决不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而是有着相当位置的 。艺术形象对白龙马形象进行艺术改造加工,这首先是《西游记》作者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化传统中积极因素继承和发展的产物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龙与马有着不解之缘,如《汉郊祀歌十九首》中的《天马》中称天马“今安匹,龙为友”,“龙之媒”;文康《儿女英雄传》中的主人公安公子就是以“龙媒”这个字去配“骥”这个名的 。尤其在浪漫主义作品中,还有许多以龙为坐骑的人物形象,他们大都是那些因不满于污浊的尘世,一心去追求美好理想而超越现实的贤哲 。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那位因“世蕲乎乱”而“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屈原作品中乘龙者的形象就更多了,如“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涉江》),“驾飞龙兮北征”(《湘君》),还有“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麾蛟龙使梁津兮,沼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而在李白的作品中,也有为太阳神羲和驾车的“六龙”形象 。这些贤哲虽受到了现实社会的伤害,但都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而无悔,而中华民族的神物-龙,便成为了他们超越现实,到达理想境界的得力助手 。在这一点上,吴承恩与其前辈们颇多相似之处 。特点其次,这一形象代表了作者心中的一种理想精神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目的何在呢?用如来的话说是“劝化众生”,是“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用唐僧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使“法轮迴转”,“皇图永固” 。这无疑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虽然在《西游记》中作者极尽玩笑之能事,“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但他并没有否认西天取经本身的积极意义 。西天取经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象徵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探询过程 。然而,到灵山雷音寺困难重重,唐僧自己也知道“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因此,这个集体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而这个集体的五个成员中,孙悟空当然是第一主角,他敢作敢为,高超的本领,乐观的精神,使他成为了取经集体的主心骨;猪八戒虽然贪吃贪睡,好财好色,但这个“可以置之世界第一流的画廊而无愧” 的人物所具有的憨厚耐劳却是取经途中不可缺少的;唐僧虽然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耳软心活,不辨忠奸,但其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却是鼓舞西行的关键动力;老实厚道的沙和尚则是“眼明心亮,是非分明” 。这些形象都寄託了作者的一种理想精神 。白龙马也不例外 。第二十三回,孙悟空这样说: 他不是凡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唤名玉龙三太子 。只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他父亲告了忤逆,身犯天条,多亏观音菩萨救了他的性命;他在鹰愁陡涧,久等师父,又幸得菩萨亲临,却将他退鳞去角,摘了项下珠,才变做这匹马,愿驮师父往西天拜佛 。这个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这里借孙悟空之口,说明龙马的身份与其他人是平等的 。第二十二回在流沙河边,又指出了驮负唐僧之难,以猪八戒之强壮,尚说“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以孙悟空之神勇,也讲“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 。而白龙马却默默地做着众人不屑为又不能为的工作 。白龙马的特点是沉稳,耐得住性子 。在取经途中,他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多,需要被餵被遛,和普通马没啥区别 。在遇到困难时,还经常被猪八戒提议卖掉;在和妖魔的遭遇战中,连沙僧也要挥起降魔杖一显身手,白龙马却“我自岿然不动” 。如第二十回,他听凭虎先锋用“金蝉脱壳”计骗过悟空和八戒,把"唐僧“一把抓住,驾长风摄将去”;第八十五回也是眼睁睁地看着老妖把唐僧从自己身上“一阵风摄了去”;甚至,这位小龙王自己也常常被敌人兵不血刃地抓走,如第五十回,竟被几个小妖轻巧地牵到洞里了 。这种表现与他应有的本领简直相差太远了 。但是,这表面的矛盾却正显现出了他沉稳的特点 。白马并非无情,当唐僧被六耳猕猴打伤,他无力救助,“在路旁长嘶跳咆” 。可是,他的本职工作毕竟只是作取经人的脚力,而不是保镖,所以当其他三个徒弟大显神通时,他却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岗位 。然而,在最危急的关头,如第三十回,唐僧被变为虎精,“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在此绝境下,且看白龙马:他只捱到二更时分,万籁无声,却才跳起来道:'我今若不救唐僧,这功果休矣!这功果休矣!'他忍不住,顿绝缰绳,抖松鞍辔,急纵身,忙显化,依然化作龙 。……这正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同时也应看到,白龙马的现身,不是孙悟空式的为名,也不是猪八戒般的为利,而是真正的为了“功果”,他的耐性同样也是为了“功果”,这正是取经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 。作用在《西游记》中,白龙马的表现与沙僧有相似之处 。但沙僧的作用主要是“发挥了'土'居中调和生克、凝聚五行的功能”,是“一股向心力,表现了高度的团队精神” 。而白龙马则在“意马收缰”,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归正”的“心猿”孙悟空的又一个专职配角而存在的 。第一主角孙悟空的鲜明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几位配角 。保守愚弱的唐僧,“木母”猪八戒都是从正面衬托出这位“金公”的光辉形象 。而白龙马则更多地对孙悟空性格的反衬上 。其实,他和孙悟空有诸多相似之处 。白龙马“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而被父王“告了忤逆”,这与孙悟空的“闹天宫”一样,“那个是迷爷娘的业子(指白马),这个是欺天将的妖精(指大圣)”(第十五回),都属于主动的犯上,在当时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的;他也和孙悟空一样“尊性高傲”,例如第六十九回,悟空为朱紫国国王配製丸药,需要白龙马的尿,且看龙马的表现: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童採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他时刻不忘自己出身的高贵,自负的口气和孙悟空把“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业绩与“齐天大圣”的头衔常挂口边的表现很相似 。然而,与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相比,他却显得极为虔诚 。观音告诉他“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 。”他“口衔着横骨,心心领诺 。”此后,为了“成正果”,他成为了西天取经最忠实的前行者,没有一丝私心杂念 。在作品中,孙悟空的动,白龙马的静,孙悟空的急,白龙马的稳,孙悟空的暴,白龙马的平,两者相互映衬 。与前代的取经故事相比,孙悟空的形象被大大地净化了 。作为他的配角,白龙马也被净化了 。但孙悟空的净化更突出了那率直并且暴躁的脾性,白龙马则显得更加温和平稳了,表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风範 。在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作者是把火龙同刚猛的钱塘君联繫在一起的 。而在《西游记》中,玉龙便没有了那种狂暴感,倒是增添了几分儒雅,所谓“君子温良如玉” 。这表现出了作者对玉龙的喜爱之情 。《西游记》作为孙悟空的英雄传奇,是一部借神魔以写人间,在幻想中求索治国安邦之人的文学巨着 。它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作为社会观之综合而集中反映的人才观问题 。把“法轮迴转,皇图永固”的希望,不是寄托在具有“常心”的“常人”身上,而是寄托在具有“童心”的“真人”身上;却又对具有“常心”的“常人”并未完全失去希望,并要求具有“童心”的“真人”能检束自己的身心;这便是作者的人才观与人性观的主要特点 。这一特点,既反映了作者在时代精神的呼召下,情不自禁地去为新兴市民阶层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作辩护,去为新兴市民阶层的社会力量争地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历史惰力的牵制下,不能自己地想把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力量在总体上纳入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轨道,与地主阶级的正统派通力合作,扫除一切社会邪恶势力,共建如玉华国式的王道乐土 。《西游记》中取经事业的主体是唐僧师徒五众 。白龙马在作品中担纲表现的机会不多,但他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容抹杀的 。他决不是一块无味的鸡肋,而是一道被忽略了的光环 。影视形象年份影视作品扮演者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王伯昭 任文坚1996年TVB版齐天大圣汤俊明2000年西游记后传张志伟2010年浙版《西游记》王帅2011年张纪中版《西游记》钱泳辰2014年中美合拍电影《敢问路在何方》吴亦凡2015年电影《万万没想到·西游篇》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