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历史故事 司马光砸缸


着名历史故事 司马光砸缸

文章插图
司马光砸缸(着名历史故事)【着名历史故事 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缸,着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 。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
基本介绍中文名:司马光砸缸
外文名:Sima Guang hit the tank
发生年代:宋朝
相关人物:司马光
发生地:河南光山
故事介绍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饑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 。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背景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 。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饑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饑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饑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元末·阿鲁图《宋史》字词注释
    生:长,长到 。
    凛然:稳重的样子 。
    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
    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
    至:至于,到达,甚至 。
    登瓮:站在大缸上 。瓮:大缸 。
    去:离开 。
    迸:流出来 。
发生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饑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至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二○○八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国小语文教材 。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两年的审慎考证,去年十月终获全国中国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印刷完毕,开学时供全国中学生使用 。笔者翻阅新近发行的全国中学生使用的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文章“孙权劝学”的注释由原来的老版语文教材“司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正式修改为“司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据光山县教育局徐昌德局长介绍,这是中国小语文教材首次写进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考证光山也是司马光儿时成长的地方,从此“司马光砸缸”这箇中国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为河南省光山县最亮的宣传名片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 。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饑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