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 四 )


段玉裁

文章插图
隶书书法家富藏书与段玉裁同时的知名学者和藏书家如顾广圻、卢文弨、臧镛、顾之逵等,均有藏书和校书之记载 。有藏书处“晚翠轩”、“经韵楼”等,藏书印有“玉裁校正”、“平江段氏晚翠轩藏书”、“经韵楼”等 。着述宏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国小》、《周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韵表》、《经韵楼集》等30余种700余卷 。史籍记载《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人物轶事不撑铁骨莫支贫段玉裁可考之远祖叫段百三 。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变,随宋南渡,遂卜居金坛 。此后日就月将,十五世,生有段武,这个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 。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 。段家大概从段文时起,开始定居在金坛县的大坝头村 。在这个农家里,从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却都是邑庠生,也就是县学的生员,亦即秀才 。段文生段世续,即段玉裁的父亲 。段世续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样,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个邑廪生 。廪生每月由官府供给粮米,由有关部门供应鱼肉 。段家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因此,在当时的金坛,段家是属于书香门第的一族 。
段玉裁

文章插图
王野翔绘《段玉裁像》在科举盛行的年代里,学而优则仕,年青人要想改变自己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命运,就只能走读书这条路 。而在封建社会里,利禄所系,儿孙走科举之路是每个家庭的最大愿望,只要生活条件稍有可能,谁都会这样做的 。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 。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读书人在进取的路上拼搏,到头来也只争到个秀才而已,举族之中没有一个中举者 。秀才不中举,又惜着自己的满肚子学问,那就只好走村塾师这条路,因此,从段玉裁祖父开始 。不中举之后,就都作了村塾师 。村塾师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识的占有上却胜过普通的耕种人家,这种占有使他有条件课子,致令书香门祚不衰 。但是和有些书香门第不同,段家并不是良田万顷的富户,只是普通的耕读人家 。段家先人有句家训,叫作“不撑铁骨莫支贫” 。师恩不忘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流落在北京的段玉裁不是去逢迎达官贵人,而是仰慕当时的经学大师戴震的学问,恭敬地拜他为师 。当时他穷困潦倒,时日难度,但仍不放弃学习,戴震深受感动,并将自己一年酬金的一半借给段玉裁,帮他度过难关 。段玉裁对恩师的雪中送炭十分感谢,就是到了80岁高龄,每一提到戴震时,立即毕恭毕敬地垂手而立,而且每逢初一、十五必定要庄重诵读戴震的手札 。笔耕不辍俗话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段玉裁作为乾隆盛世的县官退休回乡时,带回了72箱子沉甸甸的宝贝,一下子让人红了眼 。当天夜里,十几个强盗即来洗劫一空 。可是,第二天,他们又原物奉还 。原来,强盗们发现箱内全是书,都被这位两袖清风的老举人感动了 。段玉裁辞官回家后,闭门谢客,继续撰写《说文解字注》一书 。他对考证每个字的形、音、义,一丝不苟 。有一次为了几个字要考证清楚,时值寒冬腊月,他骑着毛驴晓行夜宿到杭州,来回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几个难解的字弄清楚了 。他在着书时,为了弄清麦子开花的情况,他曾请教过老农,并待到麦子开花之时,深夜亲自掌灯到麦田里去观察,一直等到五更时分,麦子开花了 。他把这一观察的结果概括为:“花开两瓣,花色微黄,开而仍含,中挺一须,须头黄蕊出瓣外,夜开朝精英”,可见他治学之严谨 。人物评价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