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 黄轩


清代状元 黄轩

文章插图
黄轩(清代状元)黄轩字日驾,一字小华,号蔚塍,清代人,生卒年月不详 。故籍安徽休宁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进士 。
【清代状元 黄轩】黄轩擅长书法,也善属文,刻意追求,效法赵孟頫 。
基本介绍中文名:黄轩
别名:一字小华,号蔚塍
国籍: 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休宁人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古代官员
主要成就:恩科进士
字:日驾
人物介绍黄轩是安徽五城古林人,古林黄氏是休南声势显赫的大姓,历代达官贵人层出不穷 。无论是今天搬迁到古城岩景区的黄氏宗祠,还是分布于古林大门前的“秋官第”、“观察第”、“邦伯第”等深宅大院,无一不是古林黄氏盛极一时的见证 。发展历史黄轩的父亲黄兴仁,最初由刑部江西司员外郎起家,到清雍正年间,升为刑部福建司郎中 。随军平定贵州苗民之乱,并奉诏为边民供给牛具种籽,鼓励苗民开荒种植有功,被授湖南衡州知府 。年老辞官,在苏州买下元代始一直作为高僧修行净地的狮子林,精心营造一番后改称“涉园”,并于此闲居 。平日里侍花弄草,编书着述,有《南徵集》、《南归集》、《松园灾楮编》、《狮子林纪胜》等书广为刊行,狮子林声名由此日隆 。乾隆帝下江南游山玩水,听说苏州狮子林古树葱茏、假山池沼,别有天地,就慕名临幸,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每次下江南必到狮子林 。作为园林主人的黄兴仁由此便有了时常亲近皇帝的机会 。君臣之间交往多了,感情自然不一般 。爱屋及乌,黄兴仁的子女们自然就有了常人难以得到的赏赐 。不过,乾隆最初两次驾幸狮子林时,黄轩与哥哥黄腾达还在故里古林读书,未及一睹皇帝的尊容 。1765年(乾隆三十年),黄轩参加休宁县学、徽州府学考试,成绩非常优秀 。状元出身的安徽学政梁国治(号瑶峰)很赏识他的才华,拟让他当拔贡生进京直接授职 。但临考那天,他却突然头晕目眩,不能下笔,只好作罢 。黄轩从此以为自己不是个当官的命,功名只止于一个秀才而已 。灰心之下,便与已中进士的哥哥黄腾达到苏州狮子林,一者看望父亲,二者散心解闷 。没料想,就是这一年的春末夏初,乾隆又乘第四次南巡三幸狮子林 。乾隆在园主人和一班随从的陪伴下,悠游其中,见亭台楼阁、林泉瀑流、假山拱桥,错落有致,细雨轻烟,微风拂面,非常惬意,即兴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和七律诗一首,其中有“城中佳处是狮林,细雨轻风此首寻”、“每阅倪图辄悦目,重来图里更怡心”等句,表示他很高兴再游狮子林 。高兴之下,乾隆赏赐给园主黄轩与黄腾达弟兄俩每人一匹缎子,并勉励弟兄俩要励志学习,建功立业 。哥哥黄腾达此后在京城任礼科给事中一职,黄轩则由此自信心倍增,六年后的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居然一举夺魁,被乾隆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不久,又奉诏入值上书房,任内廷行走、日讲起居注官、司经局洗马 。由此,黄轩有了时常侍奉皇帝的机会,乾隆也更加信任和器重他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五幸狮子林,黄轩作为内廷近臣也随驾同行 。在狮子林陪着皇帝畅游自己的故居,黄轩的心情好到极点,乾隆帝也是非常高兴 。高兴之余,御笔一挥,于是一个大大的“福”字便赐给了黄轩 。黄轩因在内廷待奉皇帝有功,京察一等,提升为四川川东道 。时值台湾用兵,黄轩督办军粮,劳累过度,病死在途中 。乾隆得知详情后,非常悲痛,特命给黄轩追加按察使衔,以示慰问 。人物轶事状元不能拔贡黄轩与文学家袁枚不仅是同时代人,而且是相交颇深的文友 。在一次闲聊中,黄轩向袁枚深有感触地说了一件自己的科场旧事:乾隆三十年(1765)安徽学政梁瑶峰督学徽州府,见休宁秀才黄轩每次考试成绩均为高等,不由大起爱才之心,有意将黄轩选作特优生员参加“拔贡”考试 。可是,到了考试的那一天,黄轩却突然头晕目眩,握着笔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梁瑶峰情急无奈,只好选拔休宁县另一位秀才、大斐人吴鹤龄(状元吴锡龄的堂兄)参加拔贡考试 。等到黄榜公布后,黄轩的病又一下好起来 。黄轩觉得这似乎是命运在捉弄他,从此对功名不敢抱大的期望,以为这一生能做个七八品的小官就该知足了 。没想到在后来的考试中,居然接连取得好名次,以至最终大魁天下,高中状元 。而当年取代他被选为拔贡的吴鹤龄,却以贡生的身份被授予江苏溧水县教谕,仅为分掌全县教学事务的八品小官,最后还因伤寒而早逝,令人伤感不已 。诗悼才女魂黄轩自小好学,诗书俱佳,但留存后世的诗文墨宝却不多见 。乾隆年间,汪由敦、金德瑛主持创办了休宁京师会馆,黄轩也是积极参与的一分子,并撰写了碑记,其拓印件足可显现黄轩书法的清秀俊逸 。而他为嫁给浙江湖州秀才金潮为妻的休宁女诗人汪韫玉写的悼亡诗,则自然流露出他对巾帼诗人的钦佩和对纤弱女子早逝的怜惜之情:“燃脂弄墨笑徒工,懿行曹昭合与同 。闺阁才华矜柳絮,一编独有涧苹风 。”;“道根早已彻声闻,不习华严习典坟 。赋罢游仙归碧落,瑶宫应待女修文” 。汪韫玉的后人深为感动,乾隆四十八年(1783)特意将这两首诗收录在汪韫玉所着《听月楼遗草》中,以示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