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冤将赵括:赵国换别人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 。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背负骂名无可厚非,可历史非身处其中不能感同身受,赵括其实并不是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他的失败也自有其苦衷:其实,秦强赵弱是当时总的形势,赵国最后的失败实际上是一种必然,赵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要从分析秦赵两国战前的综合实力及形势入手:
网络配图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专制集权制度,把全部国力都用于耕、战两件事上 。到长平之战前夕,变法已近百年,秦国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拥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兵力近100万 。秦国已经是战国时代唯一的超级大国了 。
韩赵魏三国是从三家分晋而来,晋在春秋时期算得上超级大国,但分而为三,单独一部分虽然仍属大国之列,但只能算是中下等了 。赵国在战国七雄之中,综合实力连前三甲都排不进去:秦国变法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不必说了;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进可争雄中原,退可固守南方;齐雄占东方,毗邻大海,占渔盐之利,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 。秦楚齐三国才是战国七雄中的前三名,非赵国可比 。就连同为从晋国中分化出来的魏国,由于曾经进行过吴起变法,拥有战斗力极强的铁甲步兵(魏武卒),实力也一度在赵国之上 。所以说七雄中只有燕、韩实力稍逊于赵国 。而赵国又有一大劣势,即地处要冲,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边更是有虎狼之国--秦国,此谓四战之地,兵家必争 。这种地方整天打仗,无法安心进行经济建设,国力无法真正提高 。
然而,四战之地倒也另有一个好处,就是人民彪悍尚武,不畏*战,*事力量强大 。尤其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改革了落后的*事指挥思想和武器技术,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事实力大增,十余年的时间内,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领土扩张了千余里 。
所以,秦赵之争,赵国虽说综合实力不济,但单论打仗,丝毫不落下风 。这种力量对比也决定了双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选择:秦国对赵国已经崛起的*事力量甚为忌惮,想通过战争彻底打垮赵国,以免赵国真正成长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赵国则极力避战,即使万不得已真打起来,也要以胜求和,切不可打成消耗战,为自己进一步提升国力赢得时间 。因此才有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等等故事,即赵国通过外交途径,巧妙斡旋,既不肯被秦国占了便宜,又避免与秦国正式开战 。
然而,历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选择的结果,赵国一心避免与秦国决战,依靠人才(蔺相如)优势在一段时间内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决战毕竟还是来了,并且未能给赵国留出充足的发展时间 。公元前265年,秦采纳范雎的建议,开始实施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对韩国大举进攻,相继占领了韩国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并阻断了韩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 。韩桓惠王知上党必不保,索性献上党与秦以求和自保 。然而正如上一节我们提到的,上党人宁*不归秦国,太守冯亭想促成三晋联合抗秦,于是拒绝王命,反将上党献给赵国 。
这一下可给赵国君臣出了个难题:不接受上党,上党是*事要地,白送上门的肥肉不要,被秦国占了去可就失去了地利;接受上党,那就是虎口夺食,必定与秦国正面冲突,更有人认为冯亭献上党是嫁祸于人,想挑起秦赵之争 。赵国群臣分为两派,相争不下 。最后赵孝成王采纳了强硬派--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派兵接收了上党 。至此,战事已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