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期限


最后的期限

文章插图
最后的期限【最后的期限】在西伯利亚一个偏僻的山村,年届八旬的安娜老人气息奄奄,神志昏迷,躺在床上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老人生了13个孩子,5个夭折,3个儿子牺牲在反法西斯战场上,丈夫也在卫国战争期间去世,剩下3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除了小儿子米哈伊尔留在村里陪伴母亲,其余的均已远走高飞 。她像千千万万普通的俄罗斯妇女一样,并没有做出什幺轰轰烈烈的伟业,可是几十年来,她尽到了一个女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为了把众多的子女拉扯成人,她呕心沥血,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永远乾不完的事情,孩子们要这要那,奶牛叫了,菜园子等待着收拾,还有地里的活儿,树林里的活儿,集体农社的活儿——永远忙得团团转 。”为了子女和家庭,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幸福,她默默地毫无怨言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她的为人有口皆碑:“安娜大婶遭了不知多少罪,吃了不知多少苦,可是对谁也不抱怨 。没有人讲过她的一句坏话 。”面对死亡,她态度安详、平静、坦然,没有半点恐惧 。她唯一的希望是在临终前看一眼自己的子女 。
基本介绍中文名:最后的期限
作者: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
创作年代:现代
作品体裁:小说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最后的期限创作年代:现代作者: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作品体裁:小说内容概要米哈伊尔到邮局分别给哥哥、姐姐和妹妹发了电报,要他们回来与母亲作最后的告别 。最先回来的大女儿瓦尔瓦拉看到母亲形容枯槁,昏迷不醒,不禁号陶恸哭 。大儿子伊里亚和二女儿柳霞乘同一趟轮船同时赶到,唯独迟迟不见小女儿塔季娅娜归来 。兄妹4人忙着为老人準备后事,米哈伊尔和伊里亚兄弟俩凑钱买来一箱伏特加,打算在葬后宴上招待众乡亲,柳霞用随身带来的黑布连夜为自己赶做了丧服 。可能是由于多年不见的儿女在场,以及老人在等待着小女儿的归来,后来,处于昏迷状态的老人奇蹟般地甦醒过来,恢复了神智,并且要求喝点稀粥,后来还硬撑着从床上坐了起来,完全像健康人一样 。随着母亲病情的好转,笼罩在家庭里的紧张、悲伤气氛逐渐减弱 。贪杯的米哈依尔拉了哥哥躲进澡堂,偷偷地在那儿一瓶接一瓶地喝酒 。米啥伊尔本来是个朴实本分的老实人,工作勤勤垦垦,再苦再累的活也愿意乾 。后来集体农庄几经拆并,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人们纷纷涌到国营林场去挣高工资去了 。大家只关心自己,以往那种同甘共苦、齐心协力、亲如一家的和睦融洽关係已经蕩然无存,于是米哈伊尔迷上了伏特加,成了一名酒鬼 。喝醉了酒他就欺负妻子和母亲,甚至威胁母亲说国家规定老人只能活到77岁,过了这个年龄就要送去做肥皂,惹得母亲十分伤心 。二女儿柳霞战后便离开村子到城里去了 。她看到母亲病情好转便不再守在病榻边,走到树林里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在城里难以得到的乐趣 。故乡的山川田野勾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 。青少年时代,她在这儿与伙伴们嬉戏玩耍,耕耘播种,参加星期日义务劳动,进城之后这一切逐渐淡忘了,也从未向别人谈起过这一段生活 。眼前的一草一木使她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懊丧和难言的隐痛,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怀有一丝负罪的感觉 。伊里亚从部队复员后便去北方当了汽车司机,并在那儿成了家,十多年来只回来看望过母亲一两次 。兄弟妹妹之间难得的相聚并没有使他们重温往昔的手足之情,彼此很少有共同语言 。安娜老人急切盼望的小女儿塔季娅娜是她的掌上明珠 。不仅因为她最小,出落得活泼可爱,而且因为她最孝顺、最能理解母亲的心 。自从她嫁给一名军官到了基铺之后,还一次也没有回来探望过母亲,安娜老人连女婿是什幺模样也不知道 。不过,小女儿经常写信,而且与哥哥姐姐顺便在信上问侯母亲不同,她在信封上专门写上母亲的名字,还甜甜地称她为“我的妈妈”,使老人格外幸福 。老人坚信温柔体贴的小女儿一定会回来为她送终,可是3天过去了,依然不见塔季娅娜的影子 。老人并没责怪她,反而怀疑她出了什幺不幸的事,是大家对她隐瞒了实情 。后来,米哈伊尔告诉大家,他已经给塔季娅娜发了第二封电报,要她别回来了 。老人听了气得差点晕过去 。大家都责备他没有良心,存心欺侮母亲,“剥夺了母亲的最后一点欢乐,遮住了最后一点光亮”,米哈伊尔并不服气,他说既然你们孝顺母亲,那就把母亲接走吧,免得她在这里受气 。瓦尔瓦拉藉口住房拥挤无法安顿母亲,柳霞推託母亲暂时经不起折腾,都一一拒绝了 。伊里亚支支吾吾,不置可否 。安娜老人决定在睡梦中咽下最后一口气,可是死神依然没有光临 。黑暗消逝,曙光初露,新的一天开始了 。安娜老人竭尽全身力气,挣扎着下了床,扶着墙壁,爬过门槛,伤心地坐在台阶上 。伊里亚和柳霞见母亲已经能够下床活动,再也不愿意继续留在母亲身边,决定乘当天轮船回去 。米哈伊尔劝他们再稍等一两天,私下里向哥哥承认自己并没有给妹妹塔季娅娜发过第二封电报,那是故意编造的谎言 。安娜老人含着眼泪苦苦哀求柳霞和伊里亚:“我要死了,就在今天 。你们再等等吧,我再也不需要什幺了 。”可是兄妹俩坚持要走,并开始準备启程 。原来打算留下来的瓦尔瓦拉也改变主意,决定和他们同行 。就在瓦尔瓦拉、伊里亚和柳霞离开的当天夜里,安娜老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的生命之火终于熄灭了 。作品赏析母爱是个永恆的主题,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热情颂扬着人类这一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 。拉斯普京联繫当代现实,深入开掘这一主题的《最后的期限》受到公众的好评,并在前苏联文学中取得一席经典性的地位 。作者着力刻画的安娜老人这一形象十分成功,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个平凡而普通的女性,一生辛劳,忍辱负重 。为了抚养众多的子女,她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她深明大义,献出了3个儿子,丈夫也在前线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人世 。面对重重困难和一个个沉重打击,她没有退缩,没有消沉,没有抱怨,而是用她那孱弱的女性的双肩,负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担 。她只知奉献,不思索取,即使到了体弱多病的晚年,也儘量不给子女添麻烦,甚至在临终之前还为自己没有及时死去而感到不安 。正是千千万万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使人类得以繁衍发展,使生活不断前进 。安娜笃信上帝,有着宿命的思想,可是她心目中的上帝实际上是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 。作者不仅从道德角度展示了安娜的崇高品德和美好心灵,而且从哲理高度概括了安娜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对待死亡的豁达态度 。安娜把人类的生命看作一个永不停留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但世代的更替交迭并非简单的重複,而是生命运动的前进和发展 。人是这根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如同自然界中的任何东西一样,既有自己的降生和开端,必然也有死亡和终结 。既然人活着的时候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问心无愧,那幺面对死亡也毫无畏惧,平静坦然,正是这种朴素的哲理思考使安娜的形象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意蕴 。就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而言,她的几个子女比她大为逊色,形成鲜明的对照 。瓦尔瓦拉见到垂死的母亲号陶恸哭,却又没有眼泪 。柳霞指责弟弟和弟媳不关心母亲,让她睡又黑又髒的床单,可是自己又不愿瞻养,甚至不顾母亲苦苦哀求,在母亲咽气前夕扬长而去 。小女儿培季娅娜没有出场,可留给读者的印象尤其深刻 。她是母亲最钟爱的女儿 。可是电报发出3天后杳无音讯 。期望愈殷,失望愈深,作家用强烈的反差表现了母亲滚烫的爱心和小女儿的冷漠寡情 。子女们没有继承母亲身上所体现的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在物慾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变得感情贫乏,道德低下 。拉斯普京怀着深深的忧虑和强烈的义愤谴责了背叛故土、抛弃传统、追求物质享受的丑恶现象,呼吁人们保持传统美德,继承安娜所体现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拉斯普京在《最后的期限》中显示出洞察心灵奥秘的高超技巧 。他创作这部小说时不满30岁,可是对安娜老人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腻,非常真实 。老人弥留之际思想的变化,情绪的起伏,心灵的颤动,作家把握得相当準确,完全符合主人公性格 。拉斯普京忌讳用单色调塑造人物,在他笔下没有或天使或恶魔的脸谱式典型,每一个人物都以其丰富複杂、真实可信的性格令人难忘 。作者简介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前苏联作家,1937年出生于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一个农民家庭 。祖母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妇女,温柔善良,任劳任怨,体现了传统的道德 。作家日后塑造的一系列女主人公身上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1959年,拉斯普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青年报社工作 。作为该报特派采访人员,他先后访问了几个巨大的建筑工地,并于1966年发表了《天涯海角》和《新城的篝火》两本特写集 。继而进入文学讲习班深造,受到着名老作家契维利欣的指点和引导,拉斯普京称契维利欣为自己的“文学教父” 。1967年发表短篇小说集《来自这个世界的人》 。同年发表充满道德激情的中篇小说《为玛丽娅借钱》,显示了作家的艺术才华,从此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瞩目 。197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最后的期限》获得普遍好评 。1974年问世的中篇小说《活着,并且要记住》(1977年获国家奖)确立了拉斯普京在文学界的牢固地位 。中篇小说《告别马焦拉》(1976)带有明显的“寻根”倾向,曾引起文坛的争论 。1984年推出中篇小说《火灾》,对于世风日下,道德沧丧这一现象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深刻的忧虑 。《火灾》被授予1985年国家奖 。拉斯普京的小说语言朴实清新,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充满了浓重的西伯利亚乡土气息和紧张的道德——哲理探索,代表了当前苏联农村散文的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