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梆子( 二 )


蒲州梆子

文章插图
蒲剧剧照抗日战争时期 , 艺人四处流散 。一部分逃至西北 , 先后在西安组织了“唐风社”、“晋风社”、“虞风社” , 在平凉、兰州、绥远组织有“平凉晋声社”、“晋胜社”、“唐声业余歌剧社”等 。另一部分在吕梁山有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宣传第一、二、五队;在延安有南区合作社蒲剧团;在太岳抗日根据地有解放剧社 , 太岳中学蒲剧团等 。这些表演团体除主要演出传统戏外 , 大都演出了不少新编历史剧和配合时事的现代戏 。文化特徵角色蒲州梆子分鬚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脚色行当 , 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 , 刚健大方 , 舒展明快 , 含蓄细腻 , 注重做工 , 擅用特技表现人物 。绝活蒲州梆子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强的表演技巧 , 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 , 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伴奏伴奏音量大 , 音质硬 , 与蒲剧音乐高亢激越的风格相吻合 。武场乐器有鼓板(小心板)、枣梆、马锣 , 铙钹、小锣 。文场乐器原有小壳板胡、笛子、二胡、大三弦;后来加进了小、中、大提琴等西乐器 。唢吶大小两支 。节奏蒲剧的打击乐点(锣鼓经)从名称上说有六七十套 , 但实际变化起来却在百种以上 。其节奏分慢、中、快、散四种类型 , 从配合表演动作到说唱填补 , 从掌握节奏到渲染气氛都离不开它 。曲牌蒲剧的戏牌 , 分唢吶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 。唢吶曲牌非常丰富 , 共有200多种;丝弦曲牌则有70多种 。牌子曲是蒲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皇帝、朝官登坐堂 , 武将升帐回营 , 队伍行进 , 以及文官迎送、饮酒行令、接旨迎亲、灵堂祭奠 , 洞房花烛、打扫庭堂、拜佛求仙或是开打、备马、梳洗 , 常用牌子曲渲染烘托 , 甚至许多伴唱也离不开牌子曲的引补 。唱腔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体 , 另有崑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 。梆子腔属板腔体 , 有【慢板】、【二性】、【紧二性入】、【撩板】、【流水】、【间板】、【滚白】七种基本板式 。蒲州梆子唱腔除以上基本板式外 , 还有【导板】、【导爻板】等辅助板式以及具有结构意义的“送板”、“抹板”、“折板”和作为过渡形式的“流板”等 , 它们不能独立成段 , 或用于起板 , 或用于落板 , 或作为转板的桥樑 。代表剧目蒲剧传统剧目共有本戏、折戏500多个 , 分别以唱、做、念、打取胜的剧目均有 , 但以唱功戏、做功戏为多 。
蒲州梆子

文章插图
蒲州梆子剧照南路戏的上八本有《盘陀山》、《红梅阁》、《麟;骨床》、《瑞罗帐》、《意中缘》、《乾坤啸》、《十五贯》《火攻计》 。中八本是《梵王宫》、《摘星楼》、《阴阳树》、《炮烙柱》、《春秋配》《无影响》《梅绛亵》、《和氏璧》 。下八本为《忠义侠》、《龙风配》、《日月图》、《富贵图》、《狐狸缘》、《火焰驹》、《渑池关》、《黄鹤楼》 。西路戏则各种本戏、折戏都演 , 本戏如《归宗图》、《三家店》、《春秋笔》、《蝴蝶杯》、《双莲配》及折戏《阳河摘印》、《观阵》、《杀驿》、《藏舟》、《烤火下山》等 。此外 , 还有一部分是正戏之后加演的“梢戏” , 如《拾金》、《打麵缸》、《老少换》、《顶灯》、《顶砖》、《跳神》等 。分布地区蒲州梆子兴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境内) , 又称蒲州梆子 , 也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 , 与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 。流布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省的部分地区 。蒲州梆子原是山陕梆子的河东派 。山陕梆子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山西蒲州、陕西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河南陕州(今河南陕县)三角地带 。河东派最初流布地区 , 东抵沁水 , 西及黄河 , 北至韩信岭 , 南达陕州一带 。传承保护保护价值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 , 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 , 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係 , 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 , 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传承现状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 , 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 , 观众大量流失 , 演员队伍青黄不接 。传承人物张峰 , 男 , 汉族 , 1925年生 , 山西临猗人 。2008年6月 , 张峰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山西省临汾市申报 。申报项目:蒲州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