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待业【待业】待业,是指青年接受完教育后却没找到工作,等待工作机会的行为 。一般待业者没有工作经验 。
基本介绍中文名:待业
外文名:wait for a job
拼音:dài yè
特点:没有工作经验
意义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係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準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儘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心理上千姿百态,我们对其分析、归纳,总结出9种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择业心态:调适办法(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幺和不能干什幺,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準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 。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 。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準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 。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繫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1.政府须加强巨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巨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现在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 。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範、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 。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準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亲职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儘快走上工作岗位待业证按国家规定,凡要求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失业登记,然后领取《就业登记证》 。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年龄在16-25周岁以内、未能升学而有就业愿望的初次就业的历届初、高中毕(修)业生以及技职校生,其中国中毕(修)业从1998年开始、高中毕(修)业生从1999年开始要接受劳动预备役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行失业登记 。办理《就业登记证》时须携带户口簿、身份证、学历证件、《职业资格证书》和一寸免冠照片到户口所在地街道(乡镇)进行失业登记,填写《**市城镇失业人员登记表》,然后到本人户口所在地市(县)、区劳动管理机构领取《就业登记证》 。因各种原因与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係而失业的职工办理《就业登记证》时,须携带户口簿、身份证、退工单、一寸免冠照片于一周内到户口所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进行失业登记,填写《失业人员登记表》,然后到本人户口所在地市(县)、区劳动管理机构领取《失业登记证》 。26周岁以上的初次就业的社会闲散人员(包括农转非人员)凭本人户口簿、身份证以及其他有关证件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就业登记证》 。心理当代待业大学生择业心理(一)功利心理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 。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 。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 。对当问及“你对人生价值怎幺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幺”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準是什幺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三位 。从这些调查答案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 。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安全心理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 。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 。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 。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中,家长“越俎代庖“的居多 。一位大学生的家长对我们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 。这种家长不会是少数 。(三)求“名”心理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惜购买假冒商品,以满足其虚荣心 。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四)竞争心理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契约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地十分明显 。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乾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 。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幺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什幺活可乾,人又不能调走 。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乾,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人的求职心态 。(五)求闲心理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 。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乾,而有些人无工作乾,使大批农村“盲流”填补了空白 。在北京市的一次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 。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另外一些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笔者问其中的一位女青年,回答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乾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 。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可能只占少数 。(六)求便心理求便心理就是那些为了离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 。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 。一位家在北京,单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学讲师,为了全家团聚,竟然屈就去当一名更夫 。在大学生择业倾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求便心理 。据北京市有关部门1988年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先选择哪些地区”时,大学生选择北京的占23.2%;选择沿海的开放城市的占21.0%;选择其它大城市的占16.7% 。理由是为了生活、学习方便 。1987年我们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这个问题上时,大学生选择大城市的占24.2%;选择离家近的单位的占21.0%,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 。可见求便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的位置 。(七)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 。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返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樑,往往更能做出较大的成绩 。奉献心理是我们在择业指导中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 。(八)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 。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 。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九)依赖心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 。即使毕业分配製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盼望国家继续“统分统配” 。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 。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 。择业问题(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準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倖投机心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準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係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
- 滕州论坛
- Noicybino
- 90后诗人 丁鹏
- 汉语词组 喜庆
- 《御天降魔传》游戏boss 陆魁
- 1958年左几执导香港电影 月宫宝盒
- 北芪当归炖乌鸡
- 新航道·2009考研英语十年真题点石成金
- 通城学典·非常课课通:4年级数学
- 刘兆玄着武侠小说 王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