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六 )


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文章插图
蒲松龄李渔交友有道,深明“君子朋而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胶如漆”等古训 。他在《交友箴》中写道:“饮酒须饮醇,结交须结真 。饮醇代药石,交真类松筠 。”还写道:“交道戒纷纭,交情忌稠密 。神交千里通,面交九嶷隔 。宁寡无滥觞,宁淡无胶漆 。”当时有个潘一成,和他一样也是“府痒生”,明亡以后,也不再应试 。此人恣情游览,到处题咏而不署名,李渔神交已久 。一次,李渔在南昌东湖酒肆中,认出他的题句,经过访问,知他是湖南东安人 。1668年,李渔游桂林,特地绕道去东安访潘一成 。遍寻不着,一日偶泊林树下,见一蓬门草屋,门上有副对联,李渔笑道:“此有尘外之致,定是他的住处了 。”进门相见,果然是他,两人意气相投,言谈融洽,留叙二日方才依依道别 。在与他交往的、有文字记载的800余人中,上至位高权重的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艺人,遍及十七个省,二百余州县,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文化人中交友最多、结交面最广的文人 。众多的朋友,使李渔能自由往来于朝野文人之间,也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识,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文学素材 。游历四方为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向大自然汲取营养,李渔与古代许多文人一样,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 。居金陵期间,他一方面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交结官吏友人,以取得他们的馈赠和资助;另一方面,他每到一地,都要游览山水胜地 。“生平锢疾,注在烟霞竹石间”,他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 。他说:“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 。”还说:“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 。”在古代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携带家班远途跋涉,走遍了燕、秦、闽、楚、豫、广、陕等省区,“三分天下几遍其二”,“名山大川、十经六七”,“四海历其三,三江五河则俱未尝遗一”,中华大地的奇山秀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李渔“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 。且食所未食,尝所未尝 。”在长期的漫游中,他对大自然作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对各地风土人情作了详细的调查,不仅进一步孕育了自己对各方面艺术的情趣,而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创作素材,经过他精炼细微的艺术加工,从而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既有写实的、抒情的,也有联想的、议论的,语言精炼,韵律优美,深得世人称颂 。他还将这些从游历四方获得的素材移植到小说、戏曲创作和造园艺术中去,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文章插图
芥子园 老居层园晚年的李渔思乡之情日切 。60岁的时候他有一次经富春江逆流而上,回到兰溪故里 。在经过桐庐县严子陵钓台时李渔写下一首词《多丽·过子陵钓台》,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一生 。词曰:过严陵 。钓台咫尺难登 。为舟师,计程遥发,不容先辈留行 。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目堪憎 。同执纶竿,共披蓑笠,君名何重我何轻!不自量,将身高比,才识敬先生 。相去远:君辞厚禄,我钓虚名 。再批评 。一生友道,高卑已隔千层 。君全交,未攀衮冕;我累友,不恕簪缨 。终日抽风,只愁载月,司天谁奏客为星?羡尔足加帝腹,太史受虚惊 。知他日,再过此地,有目羞瞠 。李渔回到兰溪故里,物是人非,感慨万千,写下了《二十年不返故乡重归志感》:“不到故乡久,归来乔木删 。故人多白冢,后辈也苍颜 。俗以贫归朴,农由荒得闲 。喜听惟涧水,仍是旧潺湲 。”当时的兰溪县令赵滚十分敬重李渔的德与才,闻讯后,送去“才名震世”牌匾,并悬挂于夏李村李氏宗祠 。为了便于儿子回原籍应试,康熙十六年(1677) 67岁的李渔迁回杭州 。在当地官员的资助下,李渔买下了吴山东北麓张侍卫的旧宅,开始营建“层园” 。由于搬家的劳累,一次失足从楼梯上滚下,伤了筋骨,从此李渔贫病交加,甚至正在修订的《笠翁一家言》也难以继续了 。他为此向京师老友写了一封公开信《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要求援助,其所述景况,所兴感慨,无不让人痛心怜悯 。许是这封公开信起了作用,李渔在朋友、官员们的资助下,次年层园修成 。此园缘山而筑,坐卧之间都可饱赏湖山美景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李渔贫中寻乐,準备安享晚年了 。可好景不长,由于长期奔波的劳累,李渔再次病倒 。康熙十九年(1680)农曆正月十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这位奋斗一生、立志创新的老人与世长辞了 。李渔死后,被安葬在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上,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碣:“湖上笠翁之墓” 。人物轶事芥子书铺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 。早在居杭期间,他就编辑出版过自己创作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 。寓居金陵后,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着作,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的编辑出版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他写的大部分书都是在这里印行的 。书铺同时还印行、销售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 。作为出版商李渔,他那灵活的经营策略与经营理念,使他能牢牢把握住商机,左右开弓,把芥子园书铺经营得红红火火 。他根据读者的心理和需要,除了出版自己创作的作品,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被他称之为“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编辑出版了诸如《古今史略》《尺牍初征》《资治新书》《千古奇闻》等一大批读者想看而买不到的书;由他倡编并亲自作序、女婿沈因伯蒐集整理、在中国美术界影响颇广、一直被誉为中国画临摹範本的《芥子园画传(谱)》也是在芥子园印行的 。由于芥子园印行的出版物工精价廉,重信誉,加之广告意识强,多年来市场销路好,受到人们的欢迎 。后来李渔迁回杭州,芥子园屡换主人,但一直保持李渔优良的经营作风,成为清代着名的百年老店之一 。书以人传,店以人名,随着岁月流逝,芥子园虽数易其主,但芥子园书铺仍然在不断营运,有资料表明,直至清鹹丰七年(1857)年,芥子园还刊印过《情梦柝》等小说 。可以说,芥子园书铺不仅是清代为数极少的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店,也是中国出版史上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的“百年书铺” 。李氏家班李渔心怀两个愿望,一是早生儿子,二是创办家班 。五十得子使他满足了前一愿望,而后一愿望仍然没有影子,直到康熙五年(1666)才有了机会 。这一年,56岁的他应朋友之邀,由北京前往陕西、甘肃游历,先后在临汾、兰州得到颇具艺术天赋的乔、王二姬 。独具艺韵的二姬的到来,再配以其他诸姬,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家班就组建起来了 。对戏曲一直情有独钟的李渔,他自任家班的教习和导演,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 。他以芥子园为根据地,带领家班四出游历、演剧,“全国九州,历其六七”,不辞辛劳,赴全国各地巡迴演出 。由于有乔、王二姬的出色演员以及李渔这样的好编剧、好导演,李氏家班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箇中国 。李渔每到一处,都以戏会友,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 。金陵芥子园、苏州百花巷的李渔寓所,都曾是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 。李渔曾在芥子园戏台上题有楹联曰:“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 。”雪儿便是乔姬的爱称 。每逢年节生辰喜日,赏花玩月之时,或宾朋兴会之际,必在园中演剧为乐,有时还请不太俗陋的邻人前来观看 。康熙十年(1671)端午节前后,李渔两次带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经他改编的《明珠记·煎茶》等剧,并与着名戏剧家尤侗、着名诗人余怀等一同观演,共同切磋 。往往是夜间上演,曲未终而东方已白,兴致昂然,意犹未尽 。李渔有诗记载:“更衣正待演无双,报导新曦映绿窗 。佳兴未阑憎夜短,教人饮恨扑残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