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五 )


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文章插图
《玉蒲团》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最早具有着作权意识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着作权的作家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没有形成对智慧财产权的法律保护,盗版现象仍防不胜防,屡屡发生,使李渔忙于交涉,兴叹不已 。而其中以金陵(今南京)的盗版者为最多,为了便于交涉,李渔索性在1662年左右离开了杭州,举家迁往金陵 。五十得子清顺治十七年(1660),李渔五十岁,亲朋好友欲为他举行五十岁寿辰,被他谢绝了 。李渔联想到自己已年过半百,仍无子无成,顿生感叹 。他在《五十初度答贺客》中写道:“尽日为农曲水边,偶因客至罢耘田 。穷愁岂复言初度,衰病空穷祝大年 。艾不服官今已矣,岁当知命却茫然 。纷纷燕贺皆辞绝,止受心交一字怜 。”此事过后一个月,侧室纪氏为他产下一子,这是他盼望已久的事 。晚年得子,为他寥落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李渔为他取名将舒,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并作七绝《五十生男自题小像誌喜》:“年逾四十便萧条,人说愁多面色凋 。欢喜若能回老态,十年霜鬓黑今霄 。”七律《庚子举第一男,时予五十初度》:“五十生男命不孤,重临水镜照头颅 。壮怀已冷因人热,白髮催爷待子呼 。”
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文章插图
李渔造像李渔给第一子取名“将舒”,从他所写《名诸子说》中的 “天下事莫妙于将,而莫不妙于既”一句中可以理解其用意,他说:“将者,将然未然之词也 。既,则令人观止矣 。”又说:“吾欲诸子顾名思义,人各用将,凡事皆然,不独功名富贵 。富而不将,则以满致溢;贵而不将,则由高得险 。戒之哉 。”自从李渔五十岁添第一子后,次年,纪氏又生一子取名将开;五十二岁时,纪氏再生一子取名将荣,过了一个月,侧室汪氏也得一子取名将华;后来又得将芬、将芳、将蟠三子,共七子,将荣、将芬早殇,实存五子 。寓居金陵大约1662年前后,李渔告别了风景如画的西子湖,来到文人荟萃、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 。李渔先在金陵闸暂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在孝侯(指晋人周处)台边购得一屋,因“地止一丘”,故取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 。小小园庭经他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倒也别有情趣,有栖云谷、月榭、歌台、浮白轩等诸景,并都题有楹联 。如书室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 。”月榭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 。”等 。此时,李渔一家连同奴僕少说也有几十口人,为了维持一家人的衣食需求,他不得不与官吏打交道,常常外出“打抽丰”,以寻求保护与馈赠 。“打抽丰”是明清时代风行的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一些未曾做官的文人,凭文艺上的某些特长,出入士大夫之门,以求得到馈赠;士大夫也借这班人来获取美名 。“我以这才换那财,两厢情愿无不该”,于是李渔常与达官贵人打交道,交朋友,为他们赋诗撰联,谈文说艺,度曲演戏,设计园亭,把他们的书信、文案等选编出版等 。出众的才华,加上善于交游,他不但能“混迹公卿大夫间,日食五侯之鲭,夜宴公卿之府”,还经常获得丰厚的馈赠,为他的文化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 。
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文章插图
芥子园 当时有的正统文人看不起李渔,说他是“有文无行” 。面对世俗偏见和世人的不理解,他无由辩白,信誓旦旦地认定:“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生前荣辱谁争得,死后方明过与功”,他相信历史将会对自己作出公正的评判 。当然,李渔“打抽丰”也是有自己的原则的,绝不折节自辱 。一次,有同学来信说,有个大官要他去见见面,他回信说:“弟虽贫甚贱甚,然枉尺直寻之事,断不敢为 。……且此公之欲见贫士,岂以能折节事贵人乎?有缘无缘,听之而已 。”交朋结友李渔居金陵期间,结交了很多文友,他们中有雅慕李渔之才者,有自己喜爱舞文弄墨而与李渔相往来者,而当地官吏结交李渔者也不在少数,但绝大部分不过故作风雅,借李渔之名以饰门面的达官贵人为多 。居金陵二十年,李渔以文会友,以戏会友,与整个社会有着广泛而频繁的接触,交游面极广 。他曾经为时任江宁织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撰赠过对联,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为忘年交;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互赠诗词(当时蒲31岁,李61岁);在苏州百花巷、金陵芥子园内,经常可以看到李渔与他的文友、戏友一起观剧切磋技艺 。清初的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等“江左三大家”,王士祺、施闰章、宋荔裳、周亮工、严灏亭、尤侗、杜濬、余怀等“海内八大家”以及“燕台七子”、“西泠十子”中的多数都与他有过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