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三 )


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文章插图
李渔自誉为“识字农”,在伊山头的“先人墟墓边”,“新开一草堂”,构筑了自己的乐园-伊山别业(即伊园) 。伊园是李渔展示其园林技艺的最初杰作,园内经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构筑有廊、轩、桥、亭等诸景,自誉可与杭州西湖相比,“只少楼台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并写下《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诗篇咏之 。“此身不作王摩诘,身后还须葬辋川”,他决定学唐代诗人王维,在伊山别业隐居终生,老死于此 。在这之前,他还写过《归故乡赋》,里面写道:“至乃鸡犬欢迎,山川相识 。农辍锄以来欢,渔投竿而相揖 。骚朋韵执,索佳句于奚囊;逸叟闲夫,访新闻于异国 。家无主而常扉,草齐腰而没膝 。燕迁旧垒之巢,鹊喜新归之客 。虫网厚兮如茧,蜗迹纷兮如织 。书破蠹肥,花稀棘密 。妻颜减红,亲发增白 。幸犹归之及今,悔长征之自昔 。”“男子生兮,弧矢四方 。世莫予宗兮,盍归父母之邦 。采兰纫佩兮,观瀔引觞 。与鼎食而为萍为梗兮,宁啜菽而为梓为桑者也 。”深感行迈之艰,字里行间表露出了归隐之意 。公益事业李渔非常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以他为首在村口的大道旁倡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并题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此亭此联一直为后人传颂,被列为“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一 。他还倡修水利,积极为首兴建石坪坝等四处堰坝,挖掘伊坑等沟渠六华里,使易旱的黄土丘陵地带形成“自流灌溉”,改善了农田水利,村民至今受益 。据《龙门李氏宗谱》载:“伊山后石坪,顺治年间笠翁重完固 。彼时笠翁构居伊山之麓,适有李芝芳任金华府刑订厅之职,与笠翁公交好,求出牌晓谕,从石坪处田疏凿起,将田内开凿堰坑一条,直至且停亭,复欲转湾伊山脚宅前绕过 。公意欲令田禾使有荫注,更欲乘兴驾舟为适情计也 。”石坪坝后人誉为“李渔坝” 。
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文章插图
浙江兰溪李渔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顺治八年(1651)李渔被推为宗祠总理,手订下李氏宗祠《祠约十三则》,又主持修了《龙门李氏宗谱》,深受村民敬重 。这一年,李渔在一次兴修水利过程中介入了与生塘胡村的一场词讼之中,后因“胡姓刁诈,事不如愿,结讼中止” 。此事使李渔萌发了到杭州发展自己事业的念头 。于是他写下《卖山券》,卖去自己悉心营造、终日游乐其间的伊园,举家移往杭州,去寻找新的创业之路 。萍寄武林李渔为其在杭州的寓所题名为“武林小筑”,并在此暂居下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虽美丽如画、胜似天堂,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儘管有朋友的接济,但仍然举日维艰,穷途欲哭,处境十分尴尬 。然而,李渔并没有气馁,他知道,偌大的杭城,定有他的谋生之道 。一段时期,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在不断接触、不断观察、不断了解中发现,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对戏剧、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自己正好有这方面的专长,“卖赋以糊其口”,一方面可以解决一家人生计,另外一方面还可使自己在杭城立住脚跟,隐逸于市井间 。主意一定,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被时人视为“贱业”的“卖文字”之路,开始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卖赋餬口”专业作家的创作生涯 。
清代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