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基本原则( 二 )


税法基本原则

文章插图
税收公平在受益说中 , 水平公平是指凡自政府得到相同利益者应负担相同的税收 , 垂直公平是指凡自政府所得利益不同者应负担不同的税收 。富者的财产、生命受政府的保护比穷者为多 , 故享有的利益也多 , 因此 , 只有富者负担较多的税收、穷者负担较少的税收才算是公平 。受益说要求按照从以税款为基础的财政支出中得到的利益来分配税收负担 , 这的确可以适用于公路使用的课税和社会保险方面 , 以及许多城市设施的建设 。但受益说不适用于大多数的公共产品 , 如国防和教育等 , 因此对税收公平而言 , 只是提供了一个解决局部问题的补充办法 , 不宜作为税收公平原则的普遍体现 。相比而言 , 负担能力说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负担能力说的代表人物是穆勒和庇古 , 他们引入相对牺牲的概念 , 认为凡具有相同纳税能力者应负担相同的税收 , 不同纳税能力者应负担不同的税收 。这个观点被税法学界和税收立法者引进税法的观念中 , 并发展成税法上体现税收公平原则的量能课税原则 。所谓税收负担能力 , 是指各纳税人的经济负担能力 , 其基础有所得、财产和消费三种 。西方学者认为 , 把消费当作税收负担能力的尺度不适 。消费税依其课税对象的选定方法容易产生累退性 。若只对奢侈品课税 , 虽然可以避免累退性 , 却无法保证充裕的财政收入;若将课税对象扩及生活必需品和準生活必需品 , 税收收入倒是可以保证 , 但税收负担又易变成累退性 。对财产课税的效果当然会比对消费课税好 , 因为财产代表了一种支付能力 , 并且已成为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 但是如果只对个别财产徵收财产税 , 同样无法满足财政的需求;如果对所有的财产不加区别地徵税 , 由于相同价值的财产在不同收入阶层的纳税人中有不同的效用 , 因此也不一定符合公平原则 。另外 , 财产课税还很难做到对低收入阶层的税前扣除等 , 而对富裕阶层徵税过重也会影响其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 。故而选择所得作为衡量税收负担能力的标準最为合适 , 因为所得是一种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收入 , 易于度量 , 且稳定规範 , 可以作为现代社会支撑纳税能力的基础 。加之所得是一种扣除各项费用之后的纯收入 , 能够真实反映各类纳税人真实的收入状态和纳税能力 , 且可以根据最低生活费标準进行税前扣除 , 还能适用累进税率和根据不同性质和来源的所得使用不同的徵税办法 。故以所得为依据设计税收负担可以实现水平和垂直的公平 , 特别是无负担能力不纳税的观念可以保障纳税人的生存权 。税收效率在一般含义上 , 税收效率原则所要求的是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税收收入 , 并利用税收的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 或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对经济发展的妨碍 。它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个方面 。税收的行政效率可以从徵税费用和纳税费用两方面来考察 。徵税费用是指税务部门在徵税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比如 , 税务机关的房屋、建筑、设备购置和日常办公所需要的费用 , 税务人员的工薪支出等 。这些费用占所徵税额的比重即为徵税效率 。徵税效率的高低和税务人员本身的工作效率又是密切相关的 。而且对不同的税种 , 其徵税效率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般而言 , 所得税的徵收 , 单位税额所耗费的徵税费用最高 , 增值税次之;而按销售额徵收的销售税 , 单位税款耗费的徵收费用又低于增值税 。纳税费用是纳税人依法办理纳税事务所发生的费用 。比如 , 纳税人完成纳税申报所花费的时间和交通费用 , 纳税人僱佣税务顾问、会计师所花费的费用 , 公司为个人代扣代缴税款所花费的费用等 。相对于徵税费用 , 纳税费用的计算比较困难 , 如将纳税申报的时间折算成货币 , 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又如 , 由于徵税使纳税人忧虑不安 , 实际上付出了心理费用 。因此 , 有人把纳税费用称为税收隐蔽费用 。从数量方面看 , 马斯格雷夫认为 , 纳税费用通常要大于徵税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