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

文章插图
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着特徵 。文本解读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文本解读方法 。文本解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诸如文体论式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文本细读
起源流派:语义学
起源时间:20世纪
方法手段:语义分析
特点:具体、实证
含义: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
基本特徵:语义学解读
文本细读的基本特徵文本细读是一种语义学解读,其基本特徵是:第一,以文本为中心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 。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 。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 。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构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係,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準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 。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辞彙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瑞恰兹反覆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繫,正是这种联繫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 。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 。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 。他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 。以上从溯源的角度介绍了何谓“文本细读”,需要特别加以指出的是,这是一种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和文本解读的联繫和区别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着特徵 。文本解读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在我看来,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文本解读方法 。文本解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诸如文体论式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等 。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的内涵和意义通俗的讲,“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活用,甚至是一种“盗用” 。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做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其目的和旨归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它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 。而到了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则转移至阅读教学身上 。此时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 。正是这一转移,使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衍生了一些与其母体不同的规定性,具体来说:第一,细读姿态的多元性 。解读姿态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先在的问题,课程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主张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读者崇拜等多种姿态的和平共处 。无论基于何种崇拜的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认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而选择何种细读姿态,则是教师的一种自由 。第二,细读指向的言语性 。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对言语的此在的细读 。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緻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指向言语性的细读,是被课程背景和教学目的双重规定的 。第三,细读结论的兼容性 。教师的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教师在文本细读时,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 。只要有利于教学,他人的观点、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并包、相辅相成 。第四,细读经验的共享性 。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一个体验过程 。因此,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双重收穫,他既收穫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穫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 。这些通过教师亲历亲为得来的细读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