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 三 )


古厝

文章插图
观山村顶新厝自古声播于厦泉等地的闽南话俗语“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有观山厝,没观山富”,说的便是李功藏的个人功绩和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楼,来到观山,没有到这两座古厝参观,你真的枉此一游 。观山村是一座很有历史文化积澱的名村,是有着近百年漂洋过海史的第一侨郷 。除了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楼,村内还有二三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闽南古大厝,南洋风格建筑随处可见,素有“闽南民居大观园”之称 。古大厝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华侨南下南洋打拚的辛酸血泪,每一幢红砖古厝背后都藏着故事,凝结着最草根的民间智慧 。
古厝

文章插图
观山村李氏古厝群(三)石井镇中宪第中宪第,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又名“九十九间”(实际为112间)也称大厝内,系清代雍正年间南安石井人郑运锦往台经商贸易致富后开始兴建,历经祖孙三代完工 。因其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故称“中宪第” 。中宪第深红的外围墙古朴悠远的气息扑面而来 。抬头望眼府第正大门的门额,苍老遒劲的"中宪第"三字题书于牌匾之上 。穿过高达3.8米、宽1.9米的大门扇,踏上厅前的大岑石,可见厅堂竖立着两根大樑柱,而且依稀可辨梁架和门扇皆配有精美木雕,可谓用心精緻 。厝内面积7780平方米,白石红砖围墙,主体建筑为五进宫殿,附设书院,演武厅,梳妆楼及花园,至今整体结构保存完整 。2001年1月2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四)省新林路大厝
古厝

文章插图
林路大厝此外,南安着名华侨林路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林路大厝也很出名,名噪省新镇一时享有"有林路富,无林路厝"的美称 。林路大厝,位于泉州市南安省新镇满山红村后埔自然村,是泉州闽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 。林路为新加坡着名华侨建筑家,其故居俗称林路大厝,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约6.5亩,由多座建筑合成一整体建筑群,共有大小房间九十九间 。墙为花岗岩和红砖结构,樑柱有钢筋水泥与木构混合,硬山式与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地面铺饰进口花砖 。装饰富丽堂皇,具中西结合建筑风格 。晋江古厝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 。晋江古民居不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民居,也有别与南方山区的 。晋江古民居既承汉族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粤人海洋文化的影子,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 。如,那“皇宫式”大厝,那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当撞厝”,那以土结磊成的“土结厝”,还有“蚵仔头厝”、“泉州末代状元吴鲁故居钱头状元第”、“李五九落大厝”等 。吴鲁故居钱头状元第吴鲁故居,亦称钱头状元第,位于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 。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科举时代福建最后一位状元)高中状元后所构筑,坐北朝南,由状元第、宅院、书房三座“大五间”并排呈一字形 建筑组成,厝与厝之间隔有防火巷,前有石埕,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 。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列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
古厝

文章插图
吴鲁故居座状元第,由下落、两侧厢房、正落、后落等组成 。正落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正大门顶上悬挂“状元”金字木匾,“光绪庚辰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学政”匾额高悬横楣。左为宅院,由下落、两侧厢房、正落等组成 。正落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右为书房,由下落、左右厢房、学堂厅等组成 。学堂厅居中,面阔一间,进深三柱,抬梁式,单檐歇山顶,供塾师讲学;余为学生住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