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络合物


铀络合物

文章插图
铀络合物【铀络合物】铀络合物的合成和特性研究对核反应燃料的提取分离 , 反应后的乏燃料处理、核素迁移的环境化学等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这些套用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自然地质环境中储存的核燃料的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 而且可以实现核反应废料的循环再利用 。
通过研究铀络合物的形成机制、配位性能、结构等可以为工业上寻找分离剂、萃取剂提供理论依据 。
基本介绍中文名:铀络合物
外文名:Uranium Complex
络合形式:氧化态离子
主要价态:六价
别称:铀配合物
学科:核地质学
合成举例以六价为例化合物I—V的铀络合物的合成及鉴定 。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为:
铀络合物

文章插图
Ⅰ:Z=CH2OCH2 , n=1Ⅱ-V:Z=CH2 , n=0-3在製备上述化合物与铀酞离子的络合物时发现 , 其络合作用比较迅速 , 将它们混合后 , 很快就产生络合物的沉澱 。合成操作如下:以10~15毫升乙酸乙醋分别溶解0.1毫摩尔化合物I-V , 再以0.5-1毫升甲醇溶解约0.08毫摩尔硝酸铀 , 混合二溶液后 , 很快产生黄色沉澱 , 加热回流30分钟 , 冷却过滤 , 洗涤乾燥后即得产物 。所得到的铀络合物 , 都测不到熔点 , 加热温度达200℃后逐渐分解 。对所得络合物进行外光谱(石蜡油法分析 , 其主要吸收峰位置为:1600~1620、1550~1560、1500、1280~1290、920~935、770及700cm-1 。与化合物(I~V)的红外光谱相比 , 除了有醚键、芳环等吸收外 , 图谱有很大改变 , 特别是原来这些化合物1665~1670cm-1处的羰基吸收峰消失 , 移至1610cm-1左右 , 这与羰基与金属离子络合后羰基吸收峰向低波数移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铀酞离子的存在可由925cm-1左右的吸收峰得到证实(UO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 。同时,还可观察到1500cm-1附近硝酸根的吸收峰 。对所得络合物进行元素分析证明其简单络合比为1:1(数据见表1) 。以上初步工作 , 证明所得化合物(I-V)与铀醯离子的络合能力 , 为寻找开链王冠类似物的新型末端基提供了依据 。
表1 铀络合物元素分析
化合物金属离子络合物简单组成络合比收率(%)元素分析(%)UCHNⅠUO22+[Ⅰ·UO2](NO3)21:185①27.2535.753.489.75②27.2835.793.479.63ⅡUO22+[Ⅱ·UO2](NO3)21:183①28.5834.573.2510.03②28.7334.793.1610.14ⅢUO22+[Ⅲ·UO2](NO3)21:191①28.1735.163.309.92②28.2535.643.359.97ⅣUO22+[Ⅳ·UO2](NO3)21:192①27.9136.203.519.89②27.7936.463.539.81ⅤUO22+[Ⅴ·UO2](NO3)21:189①26.9137.593.749.52②27.3437.253.719.65注:①测定值;②计算值主要配合剂就铀化学说来 , 铀与碳酸氢根生成的配合物对于生理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Dounce等人(1949)证明相当难溶于水的铀化合物在有CO2通过的血清中具有有限的溶度速率 。这可归因于铀与存在的碳酸氢根离子生成配离子 。铀醯离子也可以与蛋白质配合 , 铀一旦进入血液 , 它很快在铀-碳酸氢盐和铀-蛋白质两种配合物之间建立平衡 。Chevari和Likhner(1968)测定了六价铀离子与碳酸氢盐、血浆白蛋白以及红细胞膜脂蛋白的稳定常数(见表2) 。铀(Ⅳ)与碳酸氢盐生成的配合物不如铀(Ⅵ)与碳酸氢盐生成的配合物稳定 , 铀(Ⅳ)和铀(Ⅵ)都可以使蛋白质沉澱 , 在pH值小于7时沉澱最好 , 而在pH值较高时 , 会生成配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