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曹操诗作)【曹操诗作 对酒】《对酒》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杂言诗 。此诗中描述了清明太平的社会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本思想 。全诗用语灵活,句式自由,语气顿断,意绪连贯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对酒
作品别名:对酒歌太平
创作年代:东汉
作品出处:《曹操集》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作者:曹操
作品原文对酒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⑴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⑵ 。鹹礼让⑶,民无所争讼⑷ 。三年耕有九年储⑸,仓谷满盈 。班白不负戴⑹ 。雨泽如此⑺,百穀用成⑻ 。却走马⑼,以粪其土田⑽ 。爵公侯伯子男⑾,鹹爱其民,以黜陟幽明⑿ 。子养有若父与兄⒀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⒁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⒂,冬节不断⒃ 。人耄耋⒄,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⒅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吏不呼门:管理不过问、干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⑵股肱:大腿和胳膊 。古代常以股肱比喻辅佐君王的大臣 。《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⑶鹹:都,皆 。礼让:遵守礼法,互相谦让 。⑷争讼:争夺和诉讼,或说因争夺引起的诉讼 。⑸“三年”句:古人认 为,耕种三年可节余一年的粮食,国家有九年的储备才能做到国富民安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 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曹操又进一步认为,经过三年耕种土地,一定要取得供给九年食用的粮食储备 。⑹班白:即“斑白”,指头髮发白的老人 。负戴:肩扛或用头顶着东西搬运 。泛指繁重的体力劳动 。此句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⑺雨泽:雨水滋润 。⑻百穀:泛指各种农作物 。一作“五穀” 。用:因而 。成:丰收 。⑼却:退 。走马:跑得快的马,骏马 。此指战马 。⑽粪:用如动词,运送肥料 。土:一作上 。意为天下太平时,让好马推出战场,用于送粪和耕地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⑾爵:爵位 。这里用如动词,有分封之意 。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的五个爵位等级 。⑿黜(chù)陟(zhì)幽明:语出《尚书·舜典》,即贬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干练的人 。黜,降职或罢免 。陟,提升 。幽,暗 。此指品德不好且没有才能的人 。明,指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⒀“子养”句:诸侯和管理像对待自己父亲和兄长一样对待老百姓 。⒁轻重随其刑:按犯法之轻重分别量刑 。⒂囹(líng)圄(yǔ):监狱 。⒃冬节不断:古代有冬季处决犯人的制度 。汉代最迟在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处决犯人,到春天就不能处决了 。此言至冬末也没有犯人可判决了 。断:处决犯人 。⒄耄(mào)耋(dié):泛指年龄大的人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⒅恩泽:统治者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好处 。一作“恩德” 。白话译文对酒高歌,天下太平的时候,官吏不会跑到百姓的门上大声地催取田租和赋税 。君王贤良英明,宰相及辅政的大臣个个都是忠良 。人人都守礼谦让,老百姓之间不会发生争夺诉讼的纠纷 。耕种三年,可储备一年的粮食;有九年的储蓄,稻穀才能真正地堆满粮仓,才能真正地做到国富民安 。头髮斑白的老人不需要背负沉重的东西 。雨水如此滋润,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骏马从战场上退下来,到田里去运送肥料 。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都能爱护自己的百姓,都能黜退奸邪,奖励和选拔贤良 。诸侯、官吏像父兄养育自己的子弟那样爱护百姓 。如果有人违背了礼法,就按照罪过的轻重决定刑罚 。这样,道路上没有拾取他人遗漏之物的自私行为 。监狱将会空蕩蕩的,冬天来临时也不需要处决犯人 。人年纪大了,都能长寿而终老;君主的恩德深广无边,可以遍及草木和昆虫 。创作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战乱连年 。曹操亲历了那个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曹操是富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能通过正确的措施实现他太平盛世的理想 。此诗即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首诗创作时间未详,从诗题“对酒”和用“对酒歌”一句开头来看,可能是作者在饮酒时唱出来的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对酒》属于乐府诗《相和歌·相和曲》 。同《度关山》一样,都是表达作者政治理想的诗篇 。此诗描写了一派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 。对酒高歌,激起诗人无限的感慨 。诗人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 。在这一社会中,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穀丰登、国富民足、 路无拾遗、人人皆得寿终 。这些作为诗人的理想社会令人神往 。政通人和,物阜民康,构想诚然是美妙的 。然而,诗人却不得不面对战火不断、百姓痛苦地呻吟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实在是太大 了 。可以说,诗人描绘的社会和人生理想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生髮的 。其精神支柱和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的,同时也有法家和道家的 。一般认为,曹操尚法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应该说他具有外法内儒的特徵 。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是由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曹操是一个想有作为的古代政治家 。他生逢乱世,皇帝昏庸,吏治腐败,民不聊生 。当时东汉社会黑暗,与诗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好相反:官吏作威作福,主上昏庸无能;宰相大臣不忠不良,无股肱之效;刑法混乱无绪,民事纠纷激化;百姓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政府不惜民力,劳役无度,连头髮花白的老人都未能倖免;任用官吏,不察善恶,苛榨百姓以为能;牢狱人满为患,地方官吏滥杀无辜以为功;兵连祸结,人命危浅;如是等等 。诗人“忧世不治”,希望通过整治,能出现太平盛世 。全诗用灵活的、自由的句式,语气顿断,意绪连贯,“採用颂的形式”(陈贻焮《论诗杂着·评曹孟德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其中虽然涉及“雨泽如此”之类的自然对人的恩赐,但主要是人事以及与人事密切的君王、官吏、选举、礼法和人和人之间的亲和等,表现了诗人“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本思想 。名家点评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魏乐奏武帝所赋《对酒歌太平》,其旨言王者德泽广被,政理人和,万物鹹遂 。若梁范云‘对酒心自足’,则言但当为乐,勿徇名自欺也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 。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