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茯苓

文章插图
茯苓【茯苓】茯苓,中药名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乾燥菌核 。多于7~9月採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乾燥,再“发汗”,反覆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乾,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乾,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茯苓 
别称: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
界:真菌界
门:担子菌门 
纲:伞菌纲
目:多孔菌目
科:多孔菌科
属:茯苓属
种:茯苓
分布区域:安徽、云南 、湖北等地
採收时间:7~9月採挖
用 量:10~15g
毒 性:无毒
贮 藏:置于燥处,防潮
入药部位真菌的乾燥菌核 。性 味味甘、淡,性平 。归 经归心、肺、脾、肾经 。功 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 治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相关配伍1、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 。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 。每枣汤下三十丸 。盖甘以济鹹,脾肾两得也 。(《直指方》)2、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 。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水煎服 。(《圣济总录》)3、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 。(《圣济总录》)用法用量10~15g 。禁 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炮製方法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製成块或切厚片,晒乾 。生理特性1、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 。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 。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3、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 。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产 地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主产于安徽、云南 、湖北 。相关论述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 。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 。但补少利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