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瓦岗寨大门据西晋史学家杜预注释:“瓦 , 卫地…… , 东郡燕县(即现在滑县牛屯镇一带)东北有瓦亭 。”又据《春秋大事年表》载:“卫辉府滑县东南瓦岗集 , 即古瓦亭 。”史学家杨伯俊在其《春秋左传注》中说:“瓦 , 即今河南滑县之瓦岗集 。”因为这里曾为“瓦”地 , 并有“瓦亭”又因“瓦亭”建在高岗之上 , 人们便将此地称为“瓦岗” 。瓦岗军、瓦岗寨的来历 , 皆来自瓦岗军的首领翟让 。那幺翟让为啥要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这就必须了解历史上的瓦岗所处的战略地位和複杂的地形地貌 。据史学考证 , 隋朝时瓦岗地处古黄河的东南岸 , 北临黄河白马渡口 , 南与通济渠(南运河)相望;西边跨黄河距永济渠(北运河)不过百里之遥 , 瓦岗正处在南北大运河的喇叭口外 。南北运河是隋朝的交通大动脉 , 瓦岗堪称军事战略要地 。然而 , 就瓦岗而言 , 在东郡境内又是个偏僻地方 。这里因黄河多次泛滥 , 造成土岭起伏 , 树木丛生 , 沟河纵横 , 水鸟成群 , 芦苇遍野 , 这种环境 , 既便于屯兵 , 又便于出击 。于是翟让便选择瓦岗为揭竿起义之地 。翟让举起义旗后 , 为了聚集武装力量和防御敌人进攻 , 便在瓦岗四周 , 因势筑了方圆二十余平方里的宏伟寨墙 , 很是气派壮观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瓦岗寨” 。翟让的起义队伍因在瓦岗寨聚义 , 遂被称为“瓦岗军” 。瓦岗军守在此处 , 使隋朝兵马久攻不下 。历史典故据史书介绍 , 隋朝时候 , 瓦岗紧邻黄河 。因为黄河多次泛滥 , 使这里沙丘起伏 , 草木丛生 , 芦苇遍地 , 人烟稀少 , 既便于隐藏以便于出击 。此外 , 瓦岗北与黄河的白马渡口临近 , 南与通济渠相望 , 进退方便 , 易于攻守 , 堪称军事战略要地 , 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为了自卫和聚集力量 , 便在瓦岗筑了一个方园二十余公里的“土围子”故称瓦岗寨 , 沿袭至今 。公元613年 , 韦城人翟让便带领一支起义军在此举兵兴事 , 号称瓦岗军 。初时追随翟让到瓦岗起义的主要人物有曹州人单雄信、东名人徐世勣 , 字懋公(亦作茂公) , 他们“掠公私船 , 资用封给 , 附者益众 , 聚徒至万余人” , 以后陆续投奔他的主要人物有:辽宁人李密 , 济阳人王伯当 , 当东掖城人魏徵 , 山东济南人秦琼 , 山东东阿人程咬金等 , 他们下韦城、占白马、拔濮阳、据黎阳、史郑州、袭商丘、夺金堤......所到之处旗开得胜 , 贪官污吏闻风丧胆 , 劳苦大众笑逐颜开 。经过7年的浴血奋战 , 终始腐朽的隋王朝灰飞烟灭 , 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为隋末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 , 瓦岗军的作用不可忽略 。它代表着百姓的呼声与苛政进行对抗;在战火浴血中 , 又是初唐名将和盛世名臣的摇篮 , 确实值得去研究 。历史看点历史的长河在不断地流淌 , 时代的脚步在不停地迈进 。而今 , 瓦岗军起义虽然距离我们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光景了 , 但人们并不因为它的遥远而淡忘它 , 相反 , 却随着大量的书籍、传说、故事、戏剧、电影等媒体的出现而对它产生更大的热情、更深的怀念 。瓦岗寨虽然地处偏僻 , 交通不便 , 经济落后 , 但也因“威行万里 , 声震八方”的瓦岗军而举世闻名 , 所以 , 凡是到豫北 , 特别是到滑县来办外地客人 , 无一不想到瓦岗寨看看当年瓦岗军活动的遗址和遗蹟 。如点将台、操练场、兵工厂等 。
- 张里乡
- 仁德医药
- 河南小明知行新能源有限公司
- 河南广播电台主持人 陈思
- 薛红燕
- 河南泛华安联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 古地名 旧治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 永定县
-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龙翔街道下辖村 龙洞村
- 河南舞阳县吴城镇 吴城镇
- 河南大学校歌歌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