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 旧治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 永定县


古地名 旧治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 永定县

文章插图
永定县(古地名(旧治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永定县,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 。唐天祐三年(906年),河北道相州(今安阳市)尧城县改为永定县 。后梁开平年间,改称长平县 。后唐同光初,复名永定县 。宋天圣七年(1029年),改永定县为永和县 。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 。
【古地名 旧治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 永定县】自唐末改尧城县为永定县,至宋天圣间改永定县为永和县,永定县建置存在时间达110余年(期间短暂改称长平县) 。其辖境大致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东部一带 。县治永定城,故址在今安阳县永和镇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永定县
政区类别:县级
始置年代:唐天祐三年(906年)
政府驻地:永定城(在今安阳县永和镇)
所属地区:相州(今安阳市)
地理位置:今河南省安阳县东部
存在时间:110余年
建置沿革本汉代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北齐废长乐併入临漳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为尧城县(治在今安阳县永和镇),隶属相州(今安阳市)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郡,尧城县改属魏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相州总管府,尧城县复属相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相州又改为邺郡,尧城县属河北道邺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邺郡复改为相州,尧城县复属河北道相州 。唐天祐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 。后梁开平年间(907年-911年),永定县改为长平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永定县 。宋仍为永定县,属河北西路真定府相州(也称邺郡) 。宋天圣七年(1029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定县为永和县 。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 。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永和镇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安阳县 。明代为永和三里(110户编为1里),属河南彰德府安阳县 。清代为永和镇,仍属河南彰德府安阳县 。民国为永和集,属河南省安阳县第二区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永和乡、永和公社 。1983年,永和公社复改为永和乡,下辖39个行政村 。2014年,永和乡改称永和镇,下辖40个行政村,仍属安阳县 。典籍记载《新唐书》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河北道相州邺郡,望 。本魏郡,天宝元年更名 。土贡:纱、绢、隔布、凤翮席、花口瓢、知母、胡粉 。户十万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万一百九十六 。县六:有昭义军,大曆元年置 。安阳,紧 。武德四年省零泉县,五年省相县入焉 。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鹹亨三年开 。邺,紧 。南五里有金凤渠,引天平渠下流溉田,鹹亨三年开;有铁 。汤阴,上 。本荡阴 。武德四年析安阳置荡源县,隶卫州,六年来属 。贞观元年更荡源曰汤阴 。林虑,上 。武德二年以县置岩州,五年州废,来属 。有铁,有林虑山 。尧城,上 。天祐三年更曰永定 。北四十五里有万金渠,引漳水入故齐都领渠以溉田,鹹亨三年开 。临漳 。上 。南有菊花渠,自邺引天平渠水溉田,屈曲经三十里;又北三十里有利物渠,自滏阳下入成安,并取天平渠水以溉田 。皆鹹亨四年令李仁绰开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河北道四相州相州 。邺郡 。元领县十一,今六:安阳;邺县;汤阴;永定;临漳;林虑 。五县割出:滏阳;入磁州 。内黄;成安;洹水;已上三县入魏州 。临河 。入澶州 。永定县,州东四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 。本汉内黄县地,晋置长乐县,髙齐省入临漳县 。隋开皇十八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县,因尧所居此城为名 。唐末改为永定县,朱梁开平中,改为长平,后唐同光初,复为永定 。洹水,在县北四里 。丹朱墓,在县东一里,尧之子也 。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 。《左氏传》晋荀盈如齐,逆女卒于戏阳 。注云,内黄县戏阳城 。“羛”与“戏”同 。《元丰九域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