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大西山,藏着这些存世千年的“树妖” 水松石吉尼斯记录( 五 )


戒台寺内及寺东南塔院内散布着一百多株形态各异的古松 , 其中的十大名松个性鲜明 , 机趣盎然 。龙松的遒劲、凤松的雅致、九龙松的神奇、活动松的灵异、卧龙松的狂放、自在松的逍遥、抱塔松的忠厚、凤尾松的绰约、菊花松的飘逸、莲花松的洒脱 , 无不令人惊叹 。清代名臣张之洞曾作《戒台松歌》 , 诗中有“十松庄严皆异态 , 各个凌霄斗苍黛”的句子 , 盛赞十大名松 。
卧龙松
天王殿院内的龙松与凤松 , 并称龙凤松 , 分立甬道两旁 。凤松向东倾斜 , 高挑的树梢朝向北边 , 细枝弯曲呈三角形 , 酷似凤头 。树干东边没有侧枝 , 西边却枝繁叶茂 , 枝条下垂 , 状如凤尾 。远远望去 , 这株昂首而立的凤凰树隐约显露出女性的千娇百媚 。与凤松光洁的躯干不同 , 旁边的龙松树皮粗糙 , 遍布虬结 , 一片片老皮微微翘起 , 有如苍龙的鳞甲 。树干挺拔结实 , 像一条壮汉 , 而扭头向南的树冠 , 如苍龙翘首 。两株古松诠释着两种不同风格的美 , 凤松的阴柔与龙松的阳刚相得益彰 。
龙松与凤松
龙松与凤松相距数丈 , 枝条却在空中相拥相握 , 望着情意缱绻的龙凤松 , 我不禁想到“在地愿为并蒂莲 , 在天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 。明代施闰章在《宿西山戒坛》中所说的“入门二松石” , 便是这两棵龙凤形态的古松 。
后花园北边是一条名松大道 , 自西向东依次生长着活动松、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和抱塔松 。活动松枝杈横生 , 长长的枝杈垂到地面 , 与主干的长度相差无几 。树冠向东南倾斜 , 宛如一把张开的巨伞 。因为树上的枝杈相互缠绕 , 无论牵动哪一根枝杈 , 整棵树都会随之摇动 ,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 “活动松”由此而得名 。据说 , 乾隆皇帝对这棵古松颇感兴趣 , 曾写过三首诗赞叹活动松 。但此松已非彼松 , 原来的活动松在千佛阁右前方 , 已于清朝末年在火灾中焚毁 。后来 , 僧人们选定这棵形态相似、同样具有活动功能的油松接替了御封的名号 , 并将乾隆的诗碑迁移到了树下 。
活动松
自在松枝干倾斜 , 似卧非卧 , 看上去散漫任性 , 逍遥自在 。与活动松一样 , 此松亦非彼松 。原来的自在松位于千佛阁左前方 , 已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枯萎而死 。如今 , 这棵继任者的树龄也已600多年 。民国时期旅行家田树藩诗曰:“天然姿势任欹斜 , 随意生来最足夸 。世态炎凉浑不管 , 逍遥自在乐天涯 。”此诗以松喻人 , 寄托了放达不羁的浪漫情怀 。但这种任性是有前提的 , 那就是一副足够结实的铁架子的支撑 , 否则这棵树就倒下了 。而倒在地上的任性 , 还有什么意义呢?除非像旁边的卧龙松那样 , 倒成了卧姿 , 倒出了境界 。
自在松
鳞片斑驳的卧龙松主干横生 , 犹如一条翔云归来的苍龙 , 漫不经心地翻过石栏 , 惬意地横卧在刻有清代恭亲王奕手书“卧龙松”三个大字的石碑上 。此松植于辽代 , 迄今已逾千岁 。田树藩诗曰:“千载古松号卧龙 , 居然雨露受尧封 。历经多少沧桑感 , 治乱兴衰不动容 。”动容与否姑且不论 , 单说盘曲横生的奇特造型 , 并非古松自然长成 , 而是僧人们采用掐尖折枝技法修整而成 , 经过辽、金、元、明、清历代僧人精心培育 , 才有了今天的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