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气象经济【气象经济】气象经济指与天气等气象预报服务有关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 。气象经济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气象预报进行防灾减灾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乾旱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如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商业部门利用气象预报进行有益的经营活动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气象经济
外文名:Meteorological economy
定义:天气气象有关的经济活动
起步时间:1985年
现状:形式多样,有待加深
制约条件:无法确定天气状况
特点气象经济的特点是,人们可以利用气象信息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决策依据之一,可以根据气象服务提供的信息,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趋利避害 。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西方经济学界的德尔菲气象定律说,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企业在气象预测方面投资1元,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 。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得到不同的套用 。经济回报率可能会更高 。历史中国第一批气象服务经济人共有78人,于2002年底成立 。他们将社会各方面的气象需求信息反馈到气象部门,使气象部门开发出相关的个性化气象信息产品 。同时,他们还能够代表客户向气象部门提出气象订单 。我国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公益性事业,有人形容为“阳光行业”,气象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气象事业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公益性、基础性地位在不断强化 。但是提供一项气象预报信息产品需要大量的气象探测资料和计算机资源,其成本核算是相当複杂的 。为了补偿气象部门在加工和製作特殊产品时额外付出的成本,我国从1985年开始为用户提供专用化、有针对性的服务,这种气象服务是有偿服务 。1985年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气象有偿服务就出现萌芽状态,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始开展有偿气象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许多气象台也陆续开展了针对特定企业、特定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 。据广东省气象台专业服务中心主任介绍,他们每年会为40-50家企业提供有偿的专业服务,包括航运、供电、港口、海上石油平台、海上程等等,服务内容既包括临近性短时精準预报,也有未来一段时间,如一个季度、半年的天气预测,后一种服务一分产品价格在200-300元 。有些企业,像民航这种对天气敏感的特殊行业,则选择自己提供气象服务 。例如,南航气象室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指定的气象信息发布部门(如国家气象部门以及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指定的气象台)购买信息,然后针对某个要求来进行研究,比如降水、温度、风速等,对飞机有哪些实际影响等,“气象部门是生成原料的部门,就像大米和水、盐、油等基础原料,南航气象室则是把这些大米煮熟,调製各种口味,根据航空公司的各种要求做成适合不同口味的一道道菜 。”现状大气现象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拦是拦不住的,但是防和不防却大不一样 。随着气象预报能力显着增强,时效大大提高,如果各方面能够充分关注气象预报,对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採取有效的预报措施,灾情就会减轻 。这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如何认识气象经济的问题,作为一项新的研究领域,气象经济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显着的经济效益 。很多行业都与气象信息关係密切,如农业、饮食、电器、服装、医药、交通等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各行各业对气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气象信息也逐渐成为商家争战的新武器 。商界有句口头禅,“货比男女老幼不同,商品春夏秋冬不一”,后半句说的就是季节与商品销售的关係 。气象环境专家準确地将其总结为:流通类销售额的65% 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 。气温相差1℃或降水量增减1mm,反映到商场和客流和销量都有明显变化 。“气象经济”是一只无形的“惠手”,如何让它发挥得更出色,造福社会是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气象工作者致力于拓展气象科技服务新领域,天气预警、防雷减灾、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简讯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已将新的气象科技成果及时的套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抢滩中国美国大约有300家私营天气预报公司(WSI),小到个体企业,大到拥有上百名气象学家,无不以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为主要特色 。日本商业气象服务开始于1954年,截至1998年1月,获得日本气象厅颁发的“预报业务许可证”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已达39家 。一些美国的WSI和日本的WNI公司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并且承揽了一定的商业性气象服务业务,如远洋气象导航业务等 。我国气象服务业对外开放是迟早的事,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后,公益性气象服务以外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将逐步、有序开放 。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组织相当看好中国市场,相信会积极进入我国气象服务行业 。与国内服务组织展开竞争 。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气象科技市场的发展,促进商业性气象服务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 。国外一些商业性气象服务机构已经进入中国,如纽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已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服务 。美国阿姆斯风险决策公司已开始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共同开发中国颱风评估模式 。另外,气象导航也早有国外公司介入,他们在占领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服务理念、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可以说,我国的专业气象服务公司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 。问题专业性服务发展滞后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气象服务几乎全是公益性的,而且服务形式单一,如发布24h天气预报和颱风、寒潮警报等 。后来,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大城市的气象台根据用户需求,自发地尝试开展有偿服务 。相比较已开发国家成熟的气象服务,我国的气象服务产品在“深、广、细、活”方面显得远远不够 。国内目前有限的气象服务规模,并不能掩饰巨大的潜在需求空间 。儘管我们提出“无缝隙预报”(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需求),但由于开拓市场力度不够,很难真正实现服务价值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气象经济”在已开发国家已不是新鲜的话题,日本、欧美等都有专门的气象谘询公司,并可以为特定的企业“量体裁衣”,做各类气象信息服务 。而类似的业务,上海也早已开办,为企业提供收费气象服务,价格并不高,可遗憾的是,无论商家还是厂家,买气象信息的却很少 。据分析,主要在于商家、厂家们的观念跟不上,总习惯性地认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似乎是个不变的定式 。殊不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如今地球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叫人无所适从 。天气的突变,给人类的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如不及时加以调整,也会给我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小的损失 。业内专家分析,我国气象消费水平低,是人们对“气象经济”还缺乏认识所致 。要促进“气象经济”的蓬勃发展,必须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树立起强烈的气象消费意识 。精加工时代国外的气象产业,不只是大气科学、资讯工程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只有经过加工分析的“资讯”,才能真正发挥效益 。据有关专家介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目前国内气象服务领域已涵盖了农业、工矿、城建、交通运输、水利电力、旅游、仓储、环保以及文化体育等行业和部门,服务的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大气清洁度、灾害性天气等等,还可以对降水、风力、冰冻、雷电、温度、湿度等单个天气因素做出特别详尽的预报 。从气象服务的类型来看,有一年的天气趋势展望,有季报、月报、旬报、周报,还有12h—3d以及6h以内的短时预报等等 。不同单位和部门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气象产品类型 。体制制约发展目前国内的气象经济发展还受到很多束缚 。像气象预报有一个硬伤,就是它不可能做到100%準确,预报不準带来的损失该谁负担,说不清楚 。根据《气象法》的规定,中国不允许非气象部门从事气象经济,也不允许私人採集气象数据,从法规层面上就限制气象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气象观测数据并没有充分公开,即便允许设立私人气象公司,它能提供的服务也非常受限 。而长期以来,气象部门由于受到计画经济体制的影响,一直採用事业单位运作模式,没有真正面向市场,面向市场的动力也不强 。气象信息在供给与需要之间是不对称 。一些企业更需要比较长期的其后分析,而气象部门对长期气象的预报準确性不高,无法满足客户对预报準确性方面的需求;气象部门提供的产品还比较粗糙,信息未深加工,往往只能简单地告诉客户天气的信息,而缺乏气候对行业、对产品的影响分析,无法告诉气候对客户的生产及销售活动具体带来什幺影响,无法为商家的管理和决策层在採购、物流、客流等各个环节上提供指导,针对性不强 。由于一些行业活动的特殊性,对气象信息提出要求是高质量、精细化,而这正是有偿和公共不太一样的地方,气象部门在这方面也比较薄弱 。不平衡的制约《中国旅行家》杂誌的一篇文章介绍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气象业更加显示出巨大的能量 。全国旅行家协会同零点调查公司对全国5000名旅客作过调查:91.3%的人在出行前要关注天气预报,其中大部分还会记录在册 。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年四季的重大活动从不问断,北京每年与气象部门的业务成交量高达4000多万元!然而,与已开发国家相比,我国气象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还远远不够,还有70%的部门没有涉及 。特别是在一些内陆省份,专业气象预报无人喝彩现象十分普遍,也因此造成了不少损失 。成立专门气象服务公司的条件还不成熟,主要是市场需求不足,企业不愿投入 。另外,在政策方面,气象是以公益服务为主要目的,还不允许私人参与 。从人才和资金来说,如果市场需求上去了,建立专业公司应该没有问题 。气象经济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东南沿海省市在市场发展走得较快,订购气象信息的企业逐年增多,手机简讯服务已成为气象部门的主要业务之一,与气象相关的产品有些已成为新兴产业,如广东的防雷产品 。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较落后,气象市场基本上未开发,这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前途规模发展中国气象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哪里?从国际气象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看,成立专业化的气象服务公司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促使气象部门积极主动研究市场、研究用户需求,杜绝低层次开发和重複开发以及以公众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以公益气象服务产品代替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现象;有助于改变气象服务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上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地方;而且有助于解决各地气象部门各自为政、“散、小、乱”难以扩大规模效应的问题 。促使气象行业向深层次发展和优秀气象人才的脱颖而出 。如此,中国的气象服务市场才会日渐成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