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经济( 二 )


气象经济

文章插图
有利保障气象部门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信息需求,提供气象服务的部门相对较少;同时,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公司或有关部门市场化程度不够;气象产品提供者对自身的宣传还远远不够,很多需要这方面信息的个人和企业不知道在哪里能得到这些信息 。另外,气象服务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之间还需要更多的沟通和联繫,了解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提供气象信息产品的质量、气象预报的準确率等还有着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中国商业气象服务会适时、适度、逐步地开放,但要与立法的过程相适应,需要配套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完善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儘快为气象经济提供有利的法律法规保障,为气象经济的健康发展走出一条新的开拓之路 。气象经济人长期以来,许多气象服务单位之所以只局限于提供大众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与缺乏有效的行销渠道和有力的行销队伍不无关係 。光靠气象部门内的一些人去“跑市场”存在很大弊端 。气象业务员存在先天不足,他们的出发点只局限于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至于市场到底需要哪类产品并不关心 。然而,市场不是一厢情愿地“跑”出来的,市场需要培育、开发和挖掘 。通过多年实践,气象部门已经认识到,在气象服务市场的培育方面缺少一个关键环节,即中介 。于是,一个在工商局职业登记表上找不到的新名词——“气象服务经纪人”被创造性地提了出来,上海市气象局成为气象系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气象服务经纪人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气象服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了气象用户与服务实体之间的沟通,使市场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 。气象服务经纪人的出现将大大地推动商业性气象服务的进程 。因为气象服务市场最终是由用户决定的,有需求,气象服务市场才能发展壮大,反之,市场就会萎缩 。气象投入产出人们常听说农业“靠天吃饭”,乾旱、暴雨气候不利于作物生长,市场价格随之就会发生波动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在其撰写的《气候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天气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诸如航空、航海、商业零售、快递物流业、建筑业等,都对天气颇为敏感 。施瓦茨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场大雨,下在菲律宾的纳卯市,代表了一次小灾难,除了户外作业无法进行之外,沿着山坡出现的溪流还会沖走所经之路的所有东西 。而饭店周围会因为积水,让旅客遭受到种种不便 。如果这场大雨下在德国的科隆市,情况就截然不同,街上的行人会拥入商店、咖啡厅和百货公司,一边躲雨,一边在这些地方消费 。按照施瓦茨的理论,如果天气变化前,企业预先掌握“天机”,进而趋利避害,可能钱途光明 。依靠气象服务掌握“天机”这一过程产生的效益,学名就叫气象服务效益,简称气象经济,包括减少灾害损失和增加经济效益 。在国外,气象经济学界流行这样一条“德尔菲气象定律”,即气象投入与产出的比为1:98,就是说,企业在气象上每投入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据中国气象局开展的全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项目的结论表明:中国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每年至少在经济社会中产生了3328亿元效用;投入产出的效益可达1:69 。而这一比例各地不平衡,北京市1:221,广东省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