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阳明镇第一国小


和平县阳明镇第一国小

文章插图
和平县阳明镇第一国小【和平县阳明镇第一国小】和平县阳明镇第一国小,简称阳明一小,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身是城厢初级国小,和平县高等国小 。“文革”期间称为红卫国小,1980年改名为阳明国小,1981年定名为阳明镇第一国小 。该校历史悠久,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和平县重点国小 。2000年被评为“河源市一级学校” 。2003年被定为广东省示範性建设学校 。位于阳明镇岭排路004号,面对西门桥,背靠和平大道 。学校占地面积17512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0平方米,有10个功能室(场),现有教学班39个,学生2590人,在职教职工139人 。
基本介绍中文名:阳明镇第一国小
外文名:No.1 primary school of Yangming Town,Heping County
简称:阳明一小
校训:尊师守纪、勤奋好学、求实创新
创办时间:1906年
类别:国小
所属地区: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校风:文明、勤力、活泼、向上
学校规模硬体设施学校占地面积17512平方米,建筑面积9473平方米 。有1 个300多平方米的多媒体阶梯课室,2个标準电脑室、语音室 。有4000平方米的球类、田径体育场地 。教室、功能室能够满足教学活动需要 。办学规模现有教学班35个,学生2135人 。师资力量定编教职工106人 。学校在职教职工106人,其中国小高级教师76人,一级教师3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特级教师1人,南粤优秀山区教师1 人,河源市优秀教师4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40人,参加省青年骨干教师培训8人 。办学特色学校确立“尊师守纪、勤奋好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文明、勤力、活泼、向上”的校风 。大力弘扬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师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多年来,学校积极构建教育模式,狠抓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构筑“一线一网”的教育网路,把“抓实常规、改进教法、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作为教学工作的总要求 。改革备课制度,创新备课模式,根据“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原则,实行“语文自学辅导法”和“数学尝试教学法”的教学 。认真实施新的课程标準,改革课堂教学,抓好校本教研和培训工作已初显成效 。形成了“以人为本、教学为主、德育为先”的办学特色 。学校成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历年来处在同级同类学校的先进行列,实现了全县升重点中学第一 。近年来,学校有1位老师的录相课在参加广东省教学评比中获得优秀奖,有6位教师在河源市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中获二、三等奖,16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入选国家级刊物 。学校歌咏队和舞蹈队在参加省、市、县级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连续四年获县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足球兴趣小组获“教育杯”足球锦标赛四连冠 。学校于1997年被评为省普及国语先进单位,河源市文明学校,2001年被授于河源市“美丽的校园”称号,2002年被评为河源市“绿色学校” 。2003年被複评为“河源市一级学校”,历年来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学校领导学校有一支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领导班子秉承“吃苦耐劳、关爱服务、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每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能把“管好一个部门、抓好一个级科”作为工作目标 。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高,实现了教师集体素质的整体最佳化 。校园环境学校环境优美,草地如茵,古树参天,绿树红花,配以良好的育人人文景观,呈现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展望目前,阳明镇第一国小正在加紧校园建设,把美化校园与实现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计画近期申报省一级学校 。展望未来,阳明一小将以现代化、信息化的标準和示範性国小的要求,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质量优良、设备先进、人有我优的省级示範性学校 。学校确立“团结、诚实、勤奋、进取”的校训,形成 “文明、勤力、活泼、向上”的校风,以“诚信做人、智慧成才”办学理念,构筑“一线一网”的教育网路,把“抓实常规、改进教法、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作为教学工作总抓手,以开展教研文化和体艺文化为特色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历年处于同级同类学校前茅 。几年来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中国小教师校本培训示範学校”、“智慧财产权教育试点学校”,河源市“一级学校”、“义务教育规範化学校”、“科普特色学校”、“美丽的校园”、“绿色学校”、“文明学校”、“家长学校示範校”、“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教学质量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荣获省市第一、二、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国小组一、二、三等奖的节目有八个、“我为南粤添风采”主题教育省国小组三等奖,市经典诵读一等奖、市“聪明人杯”第二届客家山歌表演赛特等奖;教师先后有20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奖,有8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学生有220多人次在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种竞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