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布依族蜡染【布依族蜡染】清新自然的冰纹、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合成 。布依族蜡染的传统染色,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效果 。由于点、线、面的配合有致,宾主、大小 蓝白的疏密得当,自然生成冰纹的虚实变化,使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看起来更加显得清秀淡雅,更加显得富有韵味 。
基本介绍中文名:布依族蜡染
来源民族:布依族
地区:中国
类型:染料
基本介绍布依族简介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万余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丰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地区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区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着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係,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蜡染:布依族的蜡染,图案有几何纹样,也有自然纹样,有的还可以从铜鼓纹样上找到彼此的渊源关係 。自然纹样十分生动传神,採用最多的是石榴、牡丹、蕨草等各种花草以及蝴蝶、蝙蝠、喜鹊等飞 。不论是哪样图案,布局大都对称而又多变,构图大多夸张而又得体,线条十分流畅而又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显示出人们的丰富想像和独具匠心 。
文章插图
布依族蜡染布依族蜡染有着久远历史并久负盛名 。早在宋代就有布依族的蜡染布记载 。《宋史》四九三卷中曾记载:“南宁州(今黔南惠水县)特产……蜂蜡、蜡染布……”南宁州在今贵州惠水县境内,自古以来就是布依族聚居区 。布依族蜡染是自织自染布 。其绘製方法是,用铜片製成各种形状的蜡刀,以蜂蜡为防染剂,製作蜡染时,先把蜂蜡加热,熔成蜡汁,然后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平铺的白布上绘成各种花纹图案,蜡汁凝固沾附在布的两面,点绘毕,将布放在靛蓝染缸中浸染 。染好后将布放入沸水中煮脱蜡质,即呈现白色花纹图案,成为美丽的蜡染布 。这种製法,《宋史》中不仅有记载,且清代史书上所载的“青花布”,也指的布依族的蜡染布 。清乾隆《贵州通志·苗蛮》:“永丰(贞丰)、罗斛(罗甸)、册亨等县……妇女首蒙青花布手巾 。”民国初年的((关岭县誌 。访册·苗夷》记载:“布依妇女长裙细褶或青花布为之 。”青花布即为蜡染布 。蜡染布的图案多为茨藜花、涡状花、波状花或描摹龙爪菜 。品种有被面、垫单、包布、头帕、背扇、围腰、衣服、裙子等 。布依族蜡染,以贵州西部镇宁、安顺、关岭、晴隆、普定一带最盛行 。贵州镇宁一带地处黔中腹地,为古夜郎国的中心地区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妇女们个个都是点制蜡染的能手 。布依族历来都是男耕女织 。女孩从国小纺织,成年妇女都有纺车 。她们自己织、自己染、自己缝 。从五六岁开始,在暑假或农闲之际跟大入学习蜡染与服装,练就了製作蜡染的能力,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製,合身得体,不然,似乎出嫁时就没有男人愿意娶她了 。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 。镇宁一带布依族蜡染的突出特色,因其布依族的服饰独特而显现 。布依族的妇女们穿的长裙及脚背,头包条纹头帕及肩,胸系长围腰,未出嫁的姑娘头上盘两条粗辫,已出嫁的头上则戴笋壳衬里的长形头帕,称“假壳” 。布依族妇女喜爱穿大襟衣、长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制首饰 。上装多为大襟短衣,底色为黑色,上衣两袖用蜡染的工整的螺旋纹作装饰并点缀长条的几何纹刺绣,披肩上绣半月形桃花图案,袖子上镶嵌织锦和蜡染布,衣边上也饰有织锦 。下装穿蜡染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裙子也是用白地蓝花的蜡染布製作 。头上戴方形织锦花帕 。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着长裤 。其服装上的蜡染多为几何形纹样,有螺旋纹、圆点纹、光芒纹、网纹、花叶纹等 。其中以螺旋纹多见,它从圆心往外打圈,粗细一致,若用双线,双线不并轨,衔接无痕迹 。这些纹样结构严谨细緻,对称统一,虚实相应,刚柔相间,颇为美观 。色彩除深蓝色、白色外,又添浅蓝色,使层次更为丰富 。布依族的蜡染与他们的生活一生相随相伴 。有刚出世的婴儿所用的蜡染小被巾、襁褓服、童装、花帽、口水兜、花背扇,青年人恋爱、婚嫁时的蜡染手绢、腰带、头巾、披肩、背心、脚笼、便装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蜡染床单、背面、枕套、帐幔、桌布、包袱布、围腰帕、手套、蓝头巾、钱包,辞世时专用的蜡染老衣、长寿背面、长寿鞋、盖灵巾和招魂幡巾等 。布依族蜡染图案,常见的有蕨菜花,团花、小花 。还有铜鼓纹、旋涡纹、水波形、连锁形、鸳鸯、喜鹊、梅花鹿、龙飞凤舞、双喜双寿等 。布依族图腾图案有太阳纹、云雷纹、回纹、铜鼓纹等 。图案连续对称,民风浓郁,古朴典雅,以蜡裂的冰纹奇特和画工精緻而驰名中外 。不同地区的布依族蜡染艺术,也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刺梨花,色调粗犷明快 。在布依族蜡染中,镇宁扁担山的石头寨,也有“蜡染之乡”的美称 。镇宁县黄果树一带和扁担山的石头寨以及普定县,都住着布依族 。镇宁扁担山地区,布依族的上衣,在袖子上有一条螺旋纹,是固定不变的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布依族姑娘,不幸得了重病,请来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都没把病治好 。有一天她母亲上坡去,采了一种布依话叫“皆皆百”的嫩苔(汉语叫郎鸡草),回来煎吃以后,姑娘的病就慢慢地好了 。这个姑娘为了纪念这种药草,就照着“皆皆豆”的外形画了下来,点在衣袖上,从此就固定下来了 。在布依族中,还流行着枫香染工艺 。枫香染流行于贵州惠水一带,製作方挂与蜡染相似 。首先将枫香树油脂与适量蜂蜡混合加热使之化为液汁,然后用自製的铜刀,蘸枫香油在白布上绘出图案,再将画好的布放进染缸中浸染,最后,脱去枫香油,即出现精美的图形 。製作方法其传统的製作方法是用特製的蜡刀,蘸上熔化适度的蜂蜡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将染了色的布经沸水去蜡清水漂洗摊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 。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 。因此,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石头寨的姑娘们都是製作蜡染布的高手,她们製作的蜡染比其它地方的要高出许多,不仅花纹精细明晰,而且染制精良,色泽经久不变 。现在蜡染布已经走出贵州的大山,许多到黄果树旅游的外国客人,还专程到石头寨来欣赏布依族姑娘是怎样将白布变成漂亮的蜡染布的 。当然,他们也都会购买一些蜡染布,作为珍贵的工艺品带回国去送给朋友或加以收藏 。蜡染的发展及用途发展历程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 。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 。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龙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技术 。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製蜡刀轻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 出后到河水中反覆蕩涤晾乾,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用途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年来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製出新的图案 。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门帘、窗帘之用 。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 。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布依族相关简介布依族 : Bouyei ethnic group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 。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 。“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民族历史的来历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着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係 。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係,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 。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乾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係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 布依族少女 、“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民族饮食及食俗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一带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布依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 。多以木罐、鼎罐炊饭,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 。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 。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 。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 。他们挑狗的标準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 。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乾、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製作的风味菜餚 。还善于调製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製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区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 。清明(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乾,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 。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 。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 。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 。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来历 。年节食俗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 。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 。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 。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 。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汤和辣椒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乾、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製作的风味菜餚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餚 。(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较多的食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防止猪血凝固,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待汤冷却至室温,与猪血一起搅拌稀释,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称为“生血”或“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餚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製大量的米酒 ( 便当酒) 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传统小吃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特色饮食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民族建筑石板房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着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民居多为乾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淳厚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较差 。石楼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 。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 。为此,古有“银镇宁”、俗有“银色镇宁”之美誉 。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建筑讲究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 。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 。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 。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 。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 。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樑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 。上樑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 。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 布依族节日 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吶、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 。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 。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蜡染工艺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 。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 。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 。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 。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 布依族人在织布的铜製蜡刀蘸蜡汁,捞出后到河水中反覆蕩涤,晾乾,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 。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 。布衣戏布依戏产生的历史不长,大约只有100多年 。布依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改编 的,反映布依族的社会生活,演员穿布依族服装,用布依语演唱,主要剧目有:《三月三》、《六月 六》、《穷姑爷》、《人财两空》、《金竹情》、《罗细杏》、《红康金》、《四结亲》、《借亲记 》等 。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风俗习惯和男女爱情等 。其中《罗细杏》曾获 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奖 。另一种是根据汉族故事或说唱改编的,服装和道具也和汉族戏 剧基本相同,用汉语道白,布依语演唱 。主要剧目有《红灯记》、《蟒蛇记》、《百合记》、《硃砂 记》、《鹦哥记》、《摇钱记》、《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等 。民族婚俗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 。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 。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 。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 。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藉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 。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準备迎娶女方了) 。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 。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 。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 。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 。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 。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 。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 。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礼仪习俗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髒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 。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 。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 。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託和养育之恩 。编辑本段民族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 。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长裤 。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 。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製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製,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 。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 。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 。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 。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髮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髮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 。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 。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 。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髮簪和手镯等银饰 。婚姻实行自主婚 。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 。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 。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编辑本段民族节庆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 。最隆重的节日是农曆“六月六” 。个别地方有"撒秧粑节","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过汉族节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 。从除夕过到十五 。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 。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 。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 。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跳花会 每年农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 。“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 。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繫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 。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 。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譁,少说也有几千人 。牛皮大鼓迅雷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 。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 。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彩,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 。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捨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动漫形象坪 。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 。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 。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 。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里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六月六 布依族传统佳节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 。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 。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 。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民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