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着名作家、小说家 端木蕻良( 四 )


现当代着名作家、小说家 端木蕻良

文章插图
端木蕻良作品 。端木蕻良正是通过对农村青年女性美好形象的塑造,在对她们悲惨身世的记叙中,流露出他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无限爱恋,对善良者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的 。在桂林,端木蕻良还创作了《晴雯》、《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话剧)、《红拂传》等剧本;写有《哀李满江》、《赠瘦石》、《秋日访迩冬不遇》等诗作 。除以上已发表的作品外,据笔者访问端木蕻良时了解到,端木蕻良在桂林,还写有《薛宝钗》(剧本)、《龙女传》、《三月手记》 。这些作品,有的已决定发表,发了预告,后因桂林大疏散,刊物被迫停刊而未能发表 。端木蕻良在桂林还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和文学札记 。计有《写人物——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历史剧问题座谈》(座谈会记录)、《心浮私记》(札记)、《论艾青》、《向〈红楼梦〉学习描写人物》(论文)、《我的写作经验》)等多篇 。可以看出,端木蕻良在桂林参与抗战文艺活动是大量的,写作成果是丰富的,作品较抗战前形式更为多样,内容、题材现扩大了 。风格转变思想的提升与创作的转变
现当代着名作家、小说家 端木蕻良

文章插图
端木蕻良作品端木蕻良在桂林,是他创作思想得以提升、创作道路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 。1942年,端木蕻良来到桂林不久就写出了《我的写作经验》一文,这是他对自己十年来创作的一个总结,文中表达了他极重要的文学思想 。他提出了写小说是一种哲学事业的思想 。他说:“文学是因为它们都隐藏着哲学思想 。”他认为,区别一流二流小说就在于此 。在文学观上,他开始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 。端木蕻良在总结了抗战前期一些作品只重视内容而忽略形式的教训,努力探索“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可以认为,端木蕻良在桂林开始了自己创作中的民族形式的自觉追求,努力探索民族形式,追寻“人民的文学”的创作道路,着力表现乡土气息 。端木蕻良在桂林曾说:文学“要顾及乡下人”、文学的未来是“歌颂人民的领袖、人民英雄、各阶层人民生活”的“人民的文学”(1943年在“战后中国文艺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 。他在创作实践中自觉追寻“顾及乡下人”、写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创作路子 。写他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乡下人 。在《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早春》、《初吻》等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中,体现出了他的这种创作追求,这种创作转变 。创作题材由现实转入历史抗战前期,端木蕻良在重庆、香港等地写了反映抗日军队以及游击队生活的长篇小说《大江》、中篇小说《柳条边外》、短篇小说《螺蛳谷》,还有已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风陵渡》 。这些作品,除了个别篇章外,大多写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各地的抗日斗争生活和大后方的社会图景,可以看出,它们多是配合抗战宣传的急就章 。这是抗战初期救亡工作的需要,也是端木蕻良的热情所使然,作家是在以自己的笔,服务于抗战 。
现当代着名作家、小说家 端木蕻良

文章插图
端木蕻良作品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政治局势的沉滞黑暗以及国民党对进步文化事业的限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作家失去了抗战初期那种深入前线深入民众的可能,灰暗阴冷的社会气候使得作家渐渐转入到历史中去寻找创作题材 。1942年端木蕻良到桂林后,也写有暴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几号门牌》,但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他同样无法深入前线,也只得潜入历史 。他在此时写的《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虽与抗战有关,但毕竟不是现实抗战生活内容的作品 。他的《早春》、《初吻》、《红夜》等,写的都是记忆中的旧时生活图景而不是现实生活内容,他的《女神》等历史小说和《红楼梦》等剧作,以及他的旧体诗写作,都体现了他创作上的这种变化 。创作心态由激情宣洩到审美表现端木蕻良是极富艺术才华的作家 。可以认为,在他创作初期写《科尔沁旗草原》、《憎恨》时,就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才力 。但他早期的作品,毕竟是激情多于艺术,1942年端木蕻良到桂林后,相对安定的后方生活使他有时间有精力沉思几年来的创作路程,他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力量,着意追求作品的艺术价值了 。他提出了“由美到真”的艺术观点,他说“艺术的美根植于生活的真” 。他在此时期写的《心浮私记》里说:“我认为在文学的过程中,从美的角度里也可以达到真的境界 。而达到了真的,它必然是美的 。”他还说:美若游离了真,那种美就失去了健康和价值 。他在此时,似乎恢复了1936年写作《憎恨》那些小说时的艺术视力,在《早春》、《初吻》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令人沉醉痴迷 。构思的精巧,情调的旖旎,文字的準确和典雅,使他的作品达到了美不胜收的境地 。可以说,此时期端木蕻良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