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昫( 二 )


刘昫

文章插图
《旧唐书》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 。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蒐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画 。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 。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 。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 。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 。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画,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为转年长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 。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 。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画继续进行 。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 。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 。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 。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 。《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从宋仁宗庆曆年间起,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 。《新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 。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刘昫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 。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刘昫所着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个人贡献刘昫明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不久拜相,兼判三司,当政期间,曾改革财政弊端 。后晋时,受封为谯国公,后唐、后晋两朝,都奉命监修国史,开运二年(945年)领衔上《唐书》二百卷,即《旧唐书》 。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 。在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 。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阀混战,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 。幸而有唐肃宗时韦述编纂的国史,到后晋时,便成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 。特别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连“实录”也都没有存下,只因有张昭远和贾纬等人在“丧乱之际”,杂采各家传闻和小说编出的《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使史实略有所补 。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 。《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 。这是它的一大好处 。例如某些传里的“今上践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语句,便明显是从当时国史和实录直录下来的痕迹 。唯其直录当时人的记录,史料价值就尤其可贵 。有些列传,还採用了唐朝当时人写的“行状”、“家传” 。这些家传,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书,不仅如实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笔上也很有特色 。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论说,《旧唐书》中的《封常清传》,“郁勃悲凉”,“千载下犹有生气”;裴垍所写的《郭子仪传》,“首尾整洁,无一酿词,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 。《旧唐书》的纪传里,还大段大段地引录唐朝君臣的诏令、手札、奏章,这些原始资料后来有的已蕩然无存,却赖《旧唐书》的收录而得以保留 。正由于《旧唐书》有上述这些长处,司马光等在修《资治通鉴》时,隋唐部分便大量採用了其中的材料 。另一方面,唐朝是中国一个强盛的朝代,多民族统一国家有所发展 。在《旧唐书》里记录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史料,以及他们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亲密关係 。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赞乾布婚姻的记实,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东北、西南许多民族的历史记录,都在《旧唐书》里有较多的记载 。在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係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 。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