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类癌

肝类癌概述肝类癌(carcinoid)是一种较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少见,约占各种类癌的1%,后者主要由消化道等脏器的类癌转移至肝脏,相对常见 。原发性肝类癌因在结构和生化等方面显示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故又称神经内分泌肿瘤 。本病女性多见,属低度恶性肝肿瘤,预后较原发性肝细胞癌为好 。病因和病理本病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是由肝内胆管上皮内的嗜银细胞或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形成,也可能与一些癌基因的功能异常有关 。肉眼观察肿瘤可单发或多发,肿瘤直径在1.0~18.0cm不等,有包膜,与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晰 。肿瘤剖面呈黄色,有出血灶,但少有坏死灶,肿瘤巨大时可形成多发囊性改变,囊内为血性液体 。可发生肝内转移 。光镜下肿瘤通常由许多小的细胞巢、细胞串或大的细胞团块组成 。肿瘤细胞规则,呈多边形或立方形,胞质内有嗜酸性颗粒,核圆形,居中,核膜薄 。毛细血管网丰富 。电镜下显示胞质内大量緻密核心颗粒,肿瘤细胞可形成管腔样结构,腔内细胞有直的微绒毛结构,并可观察到表明胆管上皮特徵的连线複合物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细胞内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NSE)、S-100、CgA以及Syn等阳性 。癌细胞嗜银染色和重铬酸钾染色阳性 。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肿瘤较大时出现肝区胀痛、腹胀等,上腹部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或有囊性感,表面平滑 。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噁心、呕吐等表现,少数患者并发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因此可有消化性溃疡症状,甚至出现呕血、黑便 。部分患者有神经内分泌症状,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异常分泌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胃泌素分泌过多所致的Zollinger-Ellison综合徵(卓艾综合徵),降钙素及胰岛素分泌增多引起的高血钙及低血糖症状,以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引起的性早熟等 。本病的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与其他肝脏肿瘤不易区别 。B超检查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清晰,可有囊性病变样改变 。CT检测显示,肝内低密度区、增强后边界更为清晰 。肝动脉造影显示为多血供型肿瘤 。MRI T1加权像常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其中可有片状更高信号区,对诊断有帮助 。诊断病人同时具备肝脏占位性病变及神经内分泌紊乱表现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由于继发性肝类癌较为常见,故应做系统检查以排除继发性肝类癌 。肝类癌很少合併肝硬化,肝功能常在正常範围,AFP、CEA多为阴性 。电镜的特徵性改变和抗CgA抗体等标记阳性是诊断肝类癌的主要依据 。少数患者血清素含量升高至0.5~3mg/L(正常值为0.1~0.3 mg/L) 。近来报导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生化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和组织中色氨酸羟化酶活性及表达,亦有助于类癌诊断 。另有少数患者每天尿中排出5-羟吲哚乙酸(5-HIAA)大于40mg(正常值每天不超过10mg),当尿中5-HIAA排出量>30mg/d时,加入1-亚硝基-2-萘酚试剂,尿呈紫色至黑色 。作尿5-HIAA试验前24h内不可服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和杏仁酸衍生物)或含有多量色氨酸的食物(如梨、香蕉、凤梨、番茄、茄子、核桃等),以免发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血清学检测中发现一些激素或肽表达水平增高,同时病人可出现激素升高所引起症状,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治疗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临床上仅有少部分病人可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 。由于这类肿瘤生长缓慢,且一部分病人因激素和多肽分泌失常而出现症状,故对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的外科姑息性减负荷手术、TACE、放疗等,也可减少激素的分泌而缓解症状 。术后复发可视病情行再次手术切除或行TACE 。此外,某些神经内分泌肝肿瘤对化疗药物甚为敏感,化疗药物联合套用可取得较好的姑息性疗效 。套用各种激素分泌抑制或受体拮抗药也可暂时缓解症状,如生长抑素类药物、H2受体拮抗药以及类固醇类药物等 。1983年,北川勛首次从红参中分离出20(S)-人参皂苷-Rh2 。现在已经证实人参皂苷Rh2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分化及调控细胞周期的抗癌活性,通过增强人体的自然免疫能力,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