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章怀太子 李贤

李贤(唐朝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 , 字明允 ,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 。唐朝宗室大臣 , 唐高宗李治第六子 , 一代女皇武则天次子 。
永徽五年腊月(655年1月)出生 , 初封潞王 。自幼得到良好教育 , 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 。容貌俊秀 , 举止端庄 , 才思敏捷 , 深得父皇李治喜爱 。上元二年(675年) , 太子李弘猝死后 , 册立为皇太子 , 期间三次监国 , 得到唐高宗称讚、朝野拥戴和武后猜忌 。调露二年(680年) , 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 , 流放巴州 。文明元年(684年) , 武则天废帝主政后 , 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 , 终年二十九岁 。
【唐朝章怀太子 李贤】垂拱元年(685年) , 诏复雍王爵位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 追赠司徒官爵 , 以亲王礼陪葬乾陵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 追謚章怀太子 , 与太子妃房氏合葬 。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 , 史称“章怀注” , 具有较高史学价值 。着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 , 如今已佚 。
基本介绍本名:李贤
别称:李德
字号:字明允又字仁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京兆长安
出生时间:655年1月29日
去世时间:684年3月13日
主要作品:《君臣相起发事》三卷、《春宫要录》十卷、《修身要览》十卷
主要成就:率众文官注释《后汉书》
封爵:潞王→沛王→雍王→皇太子
谥号:章怀太子
人物生平亲王时期永徽五年(655年)十二月十七日 , 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太宗昭陵途中 , 是高宗李治第六子 , 武则天第二子 。永徽六年(655年)册封为潞王 。

唐朝章怀太子 李贤

文章插图
章怀太子墓壁画显庆元年(656年) , 太子李忠被废 , 改立武后长子李弘 。李贤迁任岐州刺史 , 同年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 。龙朔元年(661年) , 改封沛王 , 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 , 仍任雍州牧 。龙朔二年(622年) , 加扬州大都督 。麟德二年(665年) , 加右卫大将军 。鹹亨三年(672年) , 更名李德 , 徙封雍王 , 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 , 食实封一千户 。上元元年(674年) , 又依旧名李贤 。李贤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 , 深得高宗讚赏 。唐高宗曾对司空李勣说:“这个孩子已经读了《尚书》、《礼记》、《论语》 , 背诵古诗赋十多篇 , 一看就能领会 , 也不会忘记 。我曾叫他读《论语》 , 他读到‘贤贤易色’ , 再三诵读 。我问为什幺反覆读 , 他说自己内心特别喜爱这句话 , 才知这孩子的聪敏出自天性 。”乾封元年(666年) , 沛王李贤招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王府修撰 , 十分器重 。两年后 , 李贤与其弟英王李显斗鸡 , 王勃助兴而写《檄英王鸡》文 。高宗得知后大怒 , 认为此举挑拨二王相争 , 遂逐之出王府 。太子时期上元二年(675年) , 皇太子李弘猝死 , 李贤继立 。不久 , 高宗命李贤留守长安监国 。李贤处理政务明确公允 , 为朝廷内外所颂扬 。李贤招集当时的学者张大安、刘纳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诘和周宝宁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 。书成之后 , 呈奏给高宗 , 收藏于皇宫内阁 。仪凤元年(676年) , 唐高宗亲笔下诏表扬李贤:“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时间不长 , 但留心政务 , 抚爱百姓 , 非常尽心 , 对刑法所施也细审详察 。加之政务之余 , 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 , 领会深意 。先王所藏书册都能研讨精华 。好善正直 , 是国家的希望 , 深副我所怀 。命赏赐绢帛五百段 。”李贤为太子期间 , 与武后关係紧张 。当时 , 术士明崇俨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赖 , 曾对武后说“太子不堪承继 , 英王(武后第三子李显)貌类太宗” , 又言“相王(武后幼子李旦)相最贵” , 李贤听闻后深感厌恶 。当时 , 皇宫中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 , 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 。李贤顿生疑虑 , 感到恐惧 。武后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 , 以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 , 还曾亲手书信斥责 , 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废为庶人仪凤四年(679年) , 明崇俨被强盗杀害 , 却又迟迟抓不到兇手 。武后因此怀疑是太子所为 。调露二年(680年) , 武后派人揭发太子阴谋 , 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 , 作为谋反凭证 , 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 。高宗一向喜爱李贤 , 想要宽恕他 。武后却说:“为人子心怀谋逆 , 应该大义灭亲 , 不能赦免罪行 。”于是 , 李贤未能洗清罪责 , 被废为庶人 , 幽禁在长安 。收缴的铠甲在天津桥焚毁 , 藉以昭告天下 。太子的近臣张大安、刘讷言等遭到贬职流放 , 高政被家人私刑处死 , 曹王李明受到牵连终遭废杀 , 连坐者十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