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铜胎掐丝法郎【铜胎掐丝法郎】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瑯",是北京着名的传统工艺品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製作技艺比较成熟 。"铜胎掐丝珐瑯"製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瑯”,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製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瑯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 。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景泰蓝
出土地点:云南
所属年代:唐代
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 。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 。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製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 。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製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 。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 。"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 。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瑯"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 。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文物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瑯,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 。唐书称拂即大秦 。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 。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 。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瑯製品 。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瑯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 。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瑯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 。今年珐瑯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 。其仿景泰蓝珐瑯瓶花不好 。钦此 。"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瑯製品称作"景泰蓝珐瑯",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1435)为最多 。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 。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 。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 。製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 。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 。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 。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景泰年间的景泰蓝製品,从故宫等地陈列过的实物来看,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设有製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 。这个时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 。除了瓶、盘、碗、盒、熏、炉、鼎之外,还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物,有龙戏珠、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题材,有云鹤、火焰等表现道教、佛教内容的题材 。大明莲的纹样也日趋丰满,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釉色也出现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蓝(天蓝、宝蓝的中间色)和紫红(玫瑰色)新色,这个时期的釉色具有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的光芒 。在以后任何时期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 。在装饰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 。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 。朱家缙先生说这个时期的制?quot;'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是在宣德时代基础上的又一步提高 。"(《文物》1960年第一期) 。明代景泰蓝的造型大都为器皿,多数为历代陶瓷及青铜器的传统造型 。其装饰纹样以大明莲为主,也有少数串联花卉和青铜器纹样变形的装饰,其色彩以二蓝(湖蓝)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白、绿、黄等色 。色调统一、讲究、装饰得体,装饰铜活造型优美,粗细结合,重点突出 。景泰蓝工艺成熟于明朝,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清代是掐丝珐瑯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 。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quot;造办处" 。康熙三十年(1691)"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 。康熙三十二年(1693),设"作"来製造各种御用器物 。珐瑯作也是其中之一 。但这个时期的製作水平较之明朝无大发展 。到了乾隆时期(1736~1796)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乾隆四年,从广州招来珐瑯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製作珐瑯器 。这一时期,景泰蓝製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 。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故宫珍宝馆乾隆花园内,承德外八庙小布拉宫内的大殿都有陈设),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这个时期所採用的物质材?quot;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者铜胎铜丝"(《北平珐瑯工业近况》1928年) 。花纹的内容也比明代更为广泛 。花鸟虫草图案更加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大明莲也演变成精美细秀的勾子莲,并出现了利用历代文人名画掐制的作品 。这时已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使丝工技艺达到了空前的匀称精美 。釉料不仅出现了粉红、银黄和黑等颜色,而且粉碎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 。釉料研磨的加细,对点润技术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现力起了很大作用,产品的砂眼也大大减少 。这时的製品不仅继承发展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镀金技术远远胜过明代,镀金厚重 。从保存的器物看,至今仍光彩照人,越?quot;圆润结实,金光灿烂" 。可以说,乾隆时期是清代掐丝珐瑯的鼎盛时期 。景泰蓝与漆器、木器等其他工艺的结合,也是始于乾隆年间 。嘉庆初期,景泰蓝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期的风貌,但已开始衰落,一直到道光时期(1821~1851),遗存的作品数量很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瑯製品曾一度受到西方人的青睐,珐瑯工艺有了稍许的恢复和发展?quot;鹹丰年间,有德兴成、全兴成、天瑞堂等数家,精心研究珐瑯一业,始又渐盛"(《北平珐瑯工业近况》,《经济半月刊》1928年7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海禁大开,景泰蓝向国外出口 。在这种对外贸易经济的刺激下,除了官营珐瑯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商号和店堂,诸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 。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纷纷前往争购,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内销方面,在鹹丰中叶之后的一段时间,景泰蓝只有北京一地可以买到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又多是外埠商人来京购买,所以销量很少 。清朝晚期,珐瑯(景泰蓝)製品虽一度呈现出较为繁荣之景象,但这种形势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又进入了不景气的困境之中 。清代初期的景泰蓝缺乏独创性,无论造型、色彩和装饰大都沿袭了明代的风格 。清代中后期,由于宫廷皇室的奢华,对景泰蓝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作品造型丰富,除器皿造型外还有立体的建筑物、屏风、桌椅、动物造型和实用物等 。可以说清代中期开始,景泰蓝在表现内容上,走上了一个新的纪元 。其装饰题材广泛,像勾子莲、龙凤、吉祥花鸟等图案,色彩也较明代丰富起来 。清代对景泰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景泰蓝在清中期以前大都为宫廷所供奉,所以就它的造型、装饰、色彩及做工而言,总体感觉过于繁琐、过于奢华 。191l~1933年,景泰蓝行业基本上处于徘徊发展状态 。民国初期,在国内市场上,水菸袋之类的实用品销量很大 。同时,美、英、法等国的商人在北平设立洋行,争相购买景泰蓝 。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仁立公司则是专为外国人代收景泰蓝的机构 。1923~1924年北平景泰蓝行业比较景气,仅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额就达15万余无,僱工350多人,并时常雇用零散工 。工厂设在宝禅寺街,马立新街有它的销售门市,上海、汉口等地还有分销处 。由此可见景泰蓝行业在当时的发展情况 。在外销出口方面,据当时海关出版的《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和《历年海关报告编制》提供的材料来看,景泰蓝出口情况呈上下徘徊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