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上古之战 阪泉之战( 二 )


炎黄上古之战 阪泉之战

文章插图
黄帝画像战争过程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 。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 。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吕氏春秋·荡兵》也记述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 。”《大戴礼·五帝德》则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为了取得这次战争胜利,做了相当充分的準备,他们不仅调动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联合了其他部落作为盟军,在这方面黄帝表现得更为出色 。文献中所记述的熊、罴、豹、貙、虎和雕、鹖、鹰、鸢并非猛兽飞禽,而是各部落图腾的名称 。大规模的战役一共三次,厮杀地非常激烈 。
炎黄上古之战 阪泉之战

文章插图
炎帝画像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誌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 。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範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用水熄灭火焰,黄帝帅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 。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 。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 。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 。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 。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 。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 。战争影响黄帝在这场战争中,经“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 。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 。阪泉之战后,促使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 。战争旧址阪泉之战的地点,《中国军事通史》认为学术界尚未有定论,由于黄帝、炎帝是华夏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帝后来又被尊为中华民族共祖,他的业缋广泛流传,他的后裔更把这些英雄的故事连同祖居地的山名、水名、地名起迁徙到四面八方的新居地 。根据地名的考订,多认为与涿鹿之战的发生地相距不很远,所以关于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地点主要有在河北中部的“直隶保定说”;河北南部的“巨鹿说”;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说”或其附近的“延庆说”,以及在江苏徐州的“彭城说”等 。联繫稍后发生的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发生在华夏集团活动地域的东半部,较靠近东夷集团分布区的推断可能较接近史实 。不过在以上各个地点,保存传说最多的却是冀西北的涿鹿,此外还有北京延庆县 。从涿鹿、保全、怀来以至延庆,都处于冀西北的山间盆地中,这是由桑乾河、洋河沖积而成的宽谷,有适宜锄耕农业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以狩猎的山林,联繫有关传说阪泉之战可能就发生在这种有山、有泉、有平畴沃野的地理环境 。炎帝后来所以和神农氏合併,是因为这一古族的经济生活中农业占较大比重,必生活在适宜农耕的地区,而黄帝族包括熊罴貔貅等长于狩猎的氏族,居地附近必有山林 。但是有人认为黄帝属于游牧民族之说却是缺乏根据的,因为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距今5000年前游牧民族尚未形成,除了所处于攫取经济阶段的採集狩猎民族外,一般处于农业、畜养业、渔猎、採集等多种经济互相补充,但有所侧重的阶段 。从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的记载看,黄帝族不仅从事原始农业,而且为了进行阪泉之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同时为了增强武力,将强悍的熊罴等六氏族有战斗力的人员编成氏族武装,精心教练,更进一步争取同盟者,作了充分準备后才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