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

文章插图
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也称死亡补偿费,是指受害人因各种非正常事故或死亡的,由相关责任人按照一定的标準给予死者家属的一定数量的赔偿 。既包括死者丧葬费用也包括其亲属的精神抚恤金等各种赔偿 。
基本介绍中文名:死亡赔偿金
外文名:Death compensation
又名:死亡补偿费
对象赔偿:对于受害死者的一些亲属的赔偿
目的:抚慰死者的近亲属
含义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第29条採用了“死亡赔偿金”的称谓,而在该司法解释的第17条则用了“死亡补偿费”的称谓,在同一司法解释中出现对同一事项用语不一致的问题 。2、死亡赔偿金在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已经作出过规定,但由于不统一,致使相互之间存在不协调,既不利于对有关赔偿权利人的保护,又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混乱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金做出了新的规定,这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应当準确把握死亡赔偿金 。3、“死亡赔偿金”或抚慰金不是对死者生命本身的赔偿,生命本身不可能也不必要用金钱进行计算,而是抚慰死者的近亲属 。” 因此,在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上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性质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是指死亡赔偿金究竟是对谁的何种损害的赔偿,关係到死亡赔偿金的确定、计算、给付等 。在此问题上,世界各国法律存在共识,即死亡赔偿金绝非对死者的财产损害的赔偿,而是对与受害死者有关的一些亲属的赔偿 。但在立法例上有两种,即“扶养丧失说”与“继承丧失说” 。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国家赔偿法》第34条规定: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造成死亡的,应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 。由此可见,死亡赔偿金是不法致人死亡时特有的财产损害项目,是对受害者近亲属的赔偿,有以下特点:1.死亡赔偿金并非死者的遗产 。遗产表现的财产权益系死者生前已经合法所有的,而死亡赔偿金的形成及赔偿金的实际取得均发生在死亡之后 。2.死亡赔偿金不是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关係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所取得的合法财产 。夫妻关係终结于离婚或一方死亡(包括宣告死亡),而死亡赔偿金产生于夫妻关係终结之后 。3.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近亲属的赔偿,并非对死者自身的赔偿,是对受害人近亲属因受害人死亡导致的生活资源的减少和丧失的补偿 。相关法条1.1“扶养丧失说”1.1.1“扶养丧失说”认为由于受害人死亡导致其生前依法定扶养义务供给生活费的被扶养人,丧失了生活费的供给来源,受到财产损害,对此损害加害人应当予以赔偿 。1.1.2在这种立法例下,赔偿义务人赔偿的範围,就是被扶养人在受害人生前从其收入中获得的或者有权获得的自己的扶养费的份额 。至于因受害人的死亡而导致对受害人享有法定继承权的那些人从受害人处将来所继承财产减少的损失,不属于赔偿之列 。1.1.3另外在赔偿时,如果受害人没有受其供养的被扶养人,不存在损害,赔偿义务人就不承担该项赔偿责任 。1.2“继承丧失说”“继承丧失说”认为侵害他人生命致人死亡,不仅生命利益本身受侵害,而且造成受害人余命年岁内的收入“逸失”,使得这些原本可以作为受害人的财产为其法定继承人所继承的未来可以取得收入,因加害人的侵害行为所丧失,对于这种损害应当予以赔偿 。注:1、实际上,在这种立法例下,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的範围为受害人死亡而丧失的未来可得利益 。2、对死亡赔偿金原先理论上和司法解释上认为是精神损害抚慰金性质的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明确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二)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三)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条明确地将死亡赔偿金认定为对财产损失的实际赔偿,认为其性质上是物质损害赔偿金,不属于精神损害抚慰金 。很明显两个司法解释在死亡赔偿金性质的认定上相互牴触,虽然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可以将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九条中的死亡赔偿金的规定视为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不一致,在操作中以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为準,使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九条的该项规定归于无效 。3、继承丧失说与扶养丧失说互相排斥,採取继承丧失说的立法例均不再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因该项费用已包含在继承丧失说的死者收入损失之中),再作规定就是重複赔偿 。鑒于《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均有“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项目,最高人民法院在制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时考虑到须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中规定的赔偿项目相一致的原则精神,对赔偿的内容进行了分解,即仍保留过去的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通过分解的方法将根据继承丧失说理论中的“收入损失”分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被扶养人生活费”,分解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死亡赔偿金”予以赔偿,以与《民法通则》和现行有关立法相衔接 。分解的结果既体现了“继承丧失说”的赔偿理念和标準又避免了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 。分解的方法错误: 因“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了“被扶养人的生活费”,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如:个人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如:具体包括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交纳的医疗基金、个人交纳的失业基金、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和个人交纳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 。2、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準计算 。第二十九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準 。于是在法发〔2010〕23号 就变为此规定四、人民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民事纠纷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抚养人的,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 。2.1《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发布日期:2004年4月30日 实施日期:2004年5月1日)废止)第37条 损害赔偿的标準按照下列规定计算:(一)医疗费:按照医院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创伤治疗所必须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结案后确需继续治疗的,按照治疗必需的费用给付 。(二)误工费: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三倍以上的,按照三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营同行业的平均收入计算 。(三)住院一伙食补助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出差一伙食补助标準计算 。(四)护理费:伤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按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无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 。(五)残废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 。自定残之月起,赔偿二十年 。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製补偿功能的器具的,凭医院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的丧葬费标準支付 。(八)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準,按二十年计算 。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九)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为限,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準计算 。对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抚养到十六周岁 。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扶养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对其他的被抚养人扶养五年 。(十)交通费:按照当事人实际必需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住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準计算,凭据支付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5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期限为10日 。调解达成协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製作调解书送交各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共同签字后生效;调解未达成协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製作调解终结书送交各方当事人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和标準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2.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2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27条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一)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确定,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十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造成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对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三)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前款第(二)、(三)项规定的生活费的发放标準参照当地民政部门有关生活救济的规定办理 。被扶养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费给付至十八周岁止;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人,生活费给付至死亡时止 。2.5《产品质量法》第44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一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第29条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準,按二十年计算 。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第30条 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準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準计算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準,依照前款原则确定 。第31条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以及本解释第二条的规定,确定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九条各项财产损失的实际赔偿金额 。前款确定的物质损害赔偿金与按照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确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给付 。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第29条採用了“死亡赔偿金”的称谓,而在该司法解释的第17条则用了“死亡补偿费”的称谓,在同一司法解释中出现对同一事项用语不一致的问题 。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四、死亡赔偿範围和计算公式(一)收入损失 。提指根据死者生前的综合收入水平计算的收入损失 。收入损失=(年收入-年个人生活费)×死亡时起至退休的年数+退休收入×10死者年个人生活费占年收入的25%-30% 。(二)医疗、护理费<具体内容参见前条第(二)项> 。(三)安抚费 。是指对死者遗属的精神损失所给予的补偿 。(四)丧葬费 。包括运尸、火化、骨灰盒和一期骨灰存放费等合理支出 。但以死者生前6个月的收入总额为限 。(五)其他必要的费用 。包括寻找尸体、遗属的交通、食宿及误工等合理费用 。注:1、在我国关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上历来存在争议,即使在《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生命权的赔偿範围中,也未涉及死亡赔偿金 。立法中正式出现死亡补偿的概念是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赔偿範围的规定中,后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二条、《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七条、《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四条对死亡赔偿金作了规定 。在这些规定中,在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上也是不同的,除《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外,实际上其他的规範所採纳的是“扶养丧失说” 。2、值得注意的是,法发〔1992〕1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第四条规定“死亡赔偿範围和计算公式”,其中收入损失是指根据死者生前的综合收入水平计算的收入损失 。计算公式是:收入损失=(年收入-年个人生活费)×死亡时起至退休的年数+退休收入×10,死者年个人生活费占年收入的25%~30% 。採取的是“继承丧失说”;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所规定的死亡赔偿金明确认为是精神损害抚慰金,採取了“扶养丧失说” 。但是以“扶养丧失说”解释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在司法实务中也出现了困境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行了司法调整,放弃过去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採取“扶养丧失说”的立场,而是以“继承丧失说”解释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的死亡赔偿金制度 。按照这一新的解释立场,死亡赔偿金的内容是对收入损失的赔偿,其性质是财产损害赔偿,而不是精神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解释》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确定为收入损失的赔偿,而非‘精神损害抚慰金’ 。”金额计算计算标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死亡赔偿金採取定型化赔偿模式,即赔偿数额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客观标準以二十年固定赔偿年限计算 。这一计算标準既与过去的法律法规相衔接,又不致因主观计算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注:1、按照这一计算标準,死亡赔偿金比过去提高一倍多 。2、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30条的规定,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準的,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準计算 。3、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国家赔偿法》对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準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标準 。计算期限1、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準,按二十年计算 。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 这既体现了人身损害赔偿计算的历史连续性,也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相一致 。2、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将递减的年龄起点定为60岁,主要根据是国家统计局的谘询意见 。国家统计局的专家介绍,平均寿命在统计学上是一个动态概念而非静态概念 。平均寿命70岁,是指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而50、60岁乃至70岁仍尚生存的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当然就不一定是70岁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计算,60、70、75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8.36、81.39和83.69岁 。国家统计局的专家据此建议,将赔偿期限递减的起点调整为60岁,75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以与统计结果相一致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採纳了这一意见 。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前确定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期限上,《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是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分割分配分配原则2.1死亡赔偿金因司法解释採取继承丧失说,应当按照《继承法》第10条规定的法定继承顺序,由配偶、父母和子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共同“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被继承人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 。2.2同一继承顺序中,死亡赔偿金原则上按照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紧密程度决定分割的份额,而不适用《继承法》第13条规定的同一顺序一般应当均等的原则 。2.3死亡赔偿金原则上应由家庭生活共同体成员共同取得 。当事人未请求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分割 。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原则1.分配主体为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权利人 。由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是财产损害赔偿,其内容是对死者家庭整体预期收入的赔偿 。因此,赔偿权利人首先是指与死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範围内的近亲属即第一顺序继承人,即配偶、父母、子女,只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完全不存在时,才开始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即同胞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死亡赔偿金的分割不同于遗产分配 。死亡赔偿金原则上应由家庭生活共同体成员共同取得,当事人未请求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主动予以分割,当事人请求分割且赔偿协定未明确赔偿项目,应视为是对权利人物质损失与精神损害的混合赔偿 。在分割该笔赔偿金前,应扣除已实际支付的丧葬费用,并优先照顾被抚养人的利益,剩余部分的分配应根据与死者关係的亲疏远近、与死者共同生活的紧密程度及生活来源等因素适当分割,而非等额分配 。当然,如果继承人明确表示放弃或转让的,应尊重其意思表示 。3.债权人可否对死亡赔偿金提出主张?由于死亡赔偿金不同于遗产,它具有人身专属性,即专属于受害人的近亲属,死者生前的债权人没有请求权,不能要求分割死亡赔偿金抵债 。同理,赔偿义务人也不能以死者生前欠其债务为由扣除部分或全部赔偿金 。4.死亡赔偿金能否根据死者生前的遗嘱分配?遗嘱是自然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处分自己的财产,安排与此有关的事务,并于死亡后产生法律后果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因而遗嘱事实上也就是对遗产的处分行为 。而死亡赔偿金并非死者的遗产,不能通过遗嘱的形式对其进行处分,只能按补偿原则在继承人之间适当分割 。分割死亡赔偿金不是遗产,自然也就不能继承 。死亡赔偿金可以参照《继承法》分割遗产的原则加以合理分配 。主体确定对于死亡赔偿金的分割,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应以受害人的近亲属作为权利主体 。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採纳了继承丧失说理论,由于死亡赔偿金不是对死者生命本身的赔偿,生命本身不可能也不必要用金钱进行计算,而是对受害人的法定继承人因受害人死亡所遭受的未来可继承的受害人财产收入的减少而应受到的补偿,因此,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是间接受害人,即死者近亲属 。注: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之五有明确规定:“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条明确规定:“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纠纷问题遗产1.1遗产是继承法律关係的客体,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可以依法转移给他人的个人合法财产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六)公民的着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规定: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 。第四条规定:承包人死亡时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对承包所投入的资金和所付出的劳动及其增值和孳息,由发包单位或者接续承包契约的人合理折价、补偿,其价额作为遗产 。从《继承法》及其《意见》可以看出,死亡赔偿金并没有包括在所列举的遗产範围之内 。死亡赔偿金也不符合遗产的构成要件2.1遗产是公民死亡时尚存的个人财产 。公民死亡的时间是划定遗产的特定时间界限,死亡赔偿金是公民因人身损害事故死亡之后才发生的,而不是公民死亡时所遗留的,因此不是遗产 。2.2遗产是公民的合法财产 。遗产必须是公民依法可以拥有的财产和有合法根据取得的财产 。而公民只有在自己生命存在的情况下,才能通过行使一定的民事行为,合法取得财产所有权,但由于加害人支付死亡赔偿金时,该公民已经死亡,也就不是通过亲自行使民事行为而取得该款项的所有权;由于死亡赔偿金是在公民死亡之后才由加害人支付的,该公民无法将其作为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进行使用,也无法对该费用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同时,公民不能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合法财产所有权,否则,不但违反了法律规定,而且有悖于社会的公序良俗 。因此,死亡赔偿金不属于受害人的个人合法财产 。2.3任何公民都可以在生前立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如未立遗嘱,死后也可以依照法定继承原则分配该公民的遗产,而公民在生前无法也不可能处分自己的死亡赔偿金 。2.4如按遗产处理死亡赔偿金,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也有权分得该项的一部分,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指的是《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的两种人,即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而且根据《继承法》第33条的规定,如按遗产处理死亡赔偿金,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 。这有悖于立法上设立死亡赔偿金的目的 。死亡公民的遗产不包含公民在人身损害事故中死亡时事故责任者支付的死亡赔偿金,而且人身损害事故中的死亡赔偿金是事故责任者在死者死亡后,按照规定支付给死者家属的 。死亡赔偿金在死者生前或死亡时并不存在,所以按照《继承法》及其《意见》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死亡赔偿金不是死者的遗产,死亡赔偿金是死者因他人致害死亡后由加害人给其亲属所造成的物质性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 。相关计算一、 死亡赔偿金与受诉法院的经济水平有关 。想当然的,如果受诉法院所在地的经济水平较好的话,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数就会比较高,从而死亡赔偿金的总数就会比较高 。二、 死亡赔偿金与死者户口有关 。同一地区,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不一致的,往往有时还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导致死亡赔偿金的数额相差几倍也有可能 。因此,法律规定了农村户口按照城镇居民收入标準获得赔偿死亡赔偿金的条件,死者近亲属可根据条件积极争取 。但因同一侵权行为导致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三、 死亡赔偿金与死者的生理年龄有关 。当受害人年龄较大时,根据生命存在的特徵,不适宜做较大的死亡赔偿金赔偿,因此,国家法律把死亡赔偿金的年限与人的年龄相联繫,年龄越大,所获得的死亡赔偿金就会越少,既60岁以上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75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