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孙秋生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 。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 。楷书,六朝碑刻中书家署名者不多,此署萧显庆书,但书家情况不详,当为地位低下的工匠或经书手 。此碑书风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现收藏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 。
基本介绍中文名:孙秋生造像记
类别:刻石书法艺术
作者:孟广达文,萧显庆书
书体:楷书
创作年代:北魏宣武帝
规格:十五行,行三十九字
作品简介《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 北魏刻石 。孟广达文,萧显庆书 。景明三年(502)五月刻 。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南壁 。龙门造像记名品之一 。正书,上截记十三行,行九字;下截题名十五行,行三十字 。《始平公造像记》与《孙秋生造像记》风格接近,是当时流行的字型,只是一阳刻,一阴刻而已 。书风沉着劲重,有正书局、艺苑真赏社、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北京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孙秋生造像记》,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 。古阳洞内两侧壁上层的八大龛,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造像龛,孙秋生造像龛即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古阳洞南壁,自窟口向内第3龛即是 。该龛为尖拱龛,高254厘米,宽150厘米,深65厘米,造一佛二菩萨 。在龛的右侧刊刻造像记,即孙秋生造像碑,高153厘米,宽50厘米,蟠龙螭首,方形碑座上有3个后刻的小坐佛龛,造像碑文可分为3部分,自上而下,第一部分,额题;第二部分,发愿文;第三部分,邑子题名,共刻人名139人 。在题名的末尾,最后一行,刻写“景明三年岁在壬午五月戊子朔廿七日造讫” 。
文章插图
《孙秋生造像记》局部孙秋生造像龛的尖拱内的雕刻大致分3层,上层刻10身飞天,每侧5身,中间刻一宝珠,下层刻尖拱坐佛11尊,在最左侧坐佛下方刻一类似于化生像的形象,与其对称的右侧刻一类似莲蕾的雕刻;中间一层刻化生像10身 。龛梁中间刻一对相背的龙首,在龛梁的转折处各刻一束腰,装饰纹样为人字形,梁端刻一对反顾龙首,踏按于龛柱上 。龛柱柱头装饰双圆覆莲瓣,柱身为素麵八棱形,龛柱由二托重力士像承托 。龛内刻一佛二菩萨像 。龛下中间刻二龙盘绕之香炉,两侧对称刻出4身供养像(三身存残迹) 。右侧造像碑雕刻于孙秋生造像龛和法生造像龛(南壁向内数第2龛)之间的空余壁面,与二造像龛没有打破关係,造像碑的高度大致就是造像龛由龛底到龛柱的高度,即造像碑的高度上限是龛柱柱头的位置,这一现象在古阳洞北壁的魏灵藏造像龛、杨大眼造像龛等都或多或少得到了印证 。这说明在孙秋生造像龛雕刻前,造像碑的位置、规模、形制已经有了计画,造像龛与造像碑是统一规划设计的 。碑额分析孙秋生碑的碑额高17厘米,宽18厘米,中间刊刻“邑子像”题铭,题字5厘米见方 。“邑子像”左侧刻“邑主中散大夫荥阳太守孙道务”题名,二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夫”和“务”侵入碑身 。“邑子像”右侧刻“宁远将军中散大夫颍川太守安城令卫白犊”题名,三行,前二行的最后一个字“大”和“城”也侵入了碑身 。“邑子像”两侧题字大约2.5厘米见方 。《魏书·地形志》载“荥阳郡 领县五 荥阳、成皋、京、密、卷”;“颍川郡 领县三:邵陵、临颍、曲阳”;“汝南郡 领县八:上蔡、临汝、平舆、安城、西平、瞿阳、阳安、保城” 。荥阳、颖川、汝南三郡相距较近,由于颍川、汝南二郡相连,可能当时安城县属颍川郡而不属汝南郡,故卫白犊的官衔为颍川太守安城令 。《魏书·官氏志》载,“中散大夫”官阶为第四品,在地方来说,也可称上高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