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59年,前身为吉林大学半导体系 。由高鼎三院士主持创办 。
基本介绍中文名: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简称:吉林大学电子学院
校训: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创办时间:1959年
类别:理学/工学
现任校长:李元元
知名校友:高鼎三、王立军
所属地区:吉林长春
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院系专业该院有六个教学系(光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系、功能材料与感测技术系、电子信息科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两个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微电子与光电子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拥有五个本科专业,即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涉及理学和工学两大门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在其涵盖的所有四个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招收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学院具有较雄厚的师资 。根据“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资料,有教授40人,含博士生导师3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1人 。在科研上,一直连续承担着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973”、“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年均500余万元 。获国家发明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 。每年有近百篇学术论文被SCI和EI收录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先后派出教师和学生出国赴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丹麦、英国、法国、德国、义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荷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留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根据“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资料,该院在校本科生1693名,研究生315名 。学生学术、业余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学生的科技作品连年在全国电子类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以及省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是学校学生活动先进单位 。2000-2006年的近1500名毕业生中,有近40%的毕业生考取或免试保送校内和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 。参加分配的毕业生有90%到各大公司及科研院所工作,到各级政府机关的约为5%,其他部门工作的有5% 。历史沿革半导体系(1959年3月-1982年9月,其间1960年7月-1962年7月对外改称第三物理系)1、在1956年国家12年科学规划及1958年大跃进形势的激励下,我校物理系和化学系部分教师先后开展了半导体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校党委因势利导,决定将物理系和化学系从事半导体研究的部分教师组合起来成立半导体系 。2、经学校决定上级批准,于1959年3月正式成立半导体系 。半导体系设“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两个专业和两个教研室 。高鼎三先生任系主任兼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主任,伊葆芳先生任副系主任兼半导体化学教研室主任 。半导体系在全国是唯一的以“半导体”冠名的系,因此素有“天下第一系”之称 。半导体化学专业是国家教委唯一批准吉林大学试办的特色专业 。3、1959年9月1日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专业首次招生,学生62人 。基础课分别由物理系和化学系承担 。4、1960年建立了一个系工厂,既生产半导体二极体、三极体等军用尖端产品,又为师生提供一个劳动生产和实习的基地 。系工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研製、生产积体电路 。5、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教学、科研水平居国内先进及领先地位,决定自行开设两个专业的全部基础课,先后从物理系和化学系调一批基础课教师 。6、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地冲击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在校学生停止上课,停止招收新生,科研、生产活动断断续续 。7、1970年高校恢复办学,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开办“半导体器件”试办班,要求改革旧的教学制度和方法,提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口号 。1972年,1973年,1975年,1976年招收四届工农兵学员,学生全部由社会推荐保送入学 。专业名称改为“半导体器件”、“半导体材料” 。8、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正式招生,教学工作进入恢复期 。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积极性空前高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77届、1978届、1979届及1980届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十分突出 。9、1978年1月6日学校决定将“半导体器件”专业恢复为“半导体物理”专业,“半导体材料”专业恢复为“半导体化学”专业,并恢复成立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两个教研室 。10、1978年4月-5月,成立半导体化学专业建设调查组,在调研全国主要的半导体科研、生产、教学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半导体化学专业调整和改革的5年制教学方案,为后来的半导体化学专业的发展和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 。11、1978年10月成立集成光学和光电子学研究室,同时撤消了系工厂 。12、1978年10月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 。13、1979年7月“半导体物理”专业改名为“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确定半导体化学专业执行五年制的改革后的新教学方案 。14、1980年6月成立无线电教研室,1981年9月无线电子学专业首次招生 。15、1981年11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可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高鼎三教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电子科学系(1982年9月-1993年2月18日)1、1981年增建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后便开始考虑更改系的名称,于1982年9月改称为电子科学系 。学校决定更名的时间是1983年1月 。2、1985年4月成立敏感技术研究室 。3、1985年10月,经国家批准,“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为博士后流动站点 。4、1986年“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改为“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 。5、1987年在原来的集成光学和光电子学研究室和敏感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6、1987年获国家批准,同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联合成立“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7、1990年11月国家学位办批准,“半导体材料”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校第一个获得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电子工程系(1993年2月18日-2001年5月)1、鑒于我系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方向主要是工程学科性质,经1993年2月18日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同意我系广大师生的申请,将电子科学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 。2、1993年3月国家教委批准,“半导体化学”专业调整改名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工科、四年制) 。3、1994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调整为“微电子技术”专业(工科),增设“光电子技术”专业(工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科) 。自此,我系成为具有五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的学科专业类别比较齐全的大系 。4、1997年研究生专业调整,“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改名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 。5、1999年国家教育部进一步作专业调整,我系相关专业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微电子技术(工科)、光电子技术(工科)、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工科)合併、调整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科),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调整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理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调整后仍为“生物医学工程”(工科),同时又申办了一个“微电子学”专业(理科)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5月至今)1、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2000年6月12日,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5所高校合併组建新吉林大学 。合校后于2001年5月成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它是由原吉林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和长春科技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相关係、所、专业联合组建 。设有7个本科专业,6个教学系,1个教学实验中心和2个研究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具体设定如下:本科专业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理科)、微电子技术专业(理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科) 。教学系与实验中心包括:光电子与微电子学系、电子信息科学系、生物医学信息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科学仪器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电工教学与实验中心 。研究所、室包括: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吉林大学智慧型仪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国土资源部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开放研究实验室 。2、200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3、2005年7月据学校的院系调整安排,原长春科技大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係、所分离出去,组建仪器科学与电器工程学院 。4、2006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它所涵盖的四个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
- 南昌大学机电学院
- 暨南大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员硕导 王艳
- 朱育宏
- 吉林省公路路政管理局
- 200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 金贤敏
- 管成学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
- 大连海事大学不放寒假是真的吗
- 吉林省城市房屋拆迁安置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