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耕种( 三 )


词语 耕种

文章插图
耒耜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文化的过程就是原始民族先民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1.正确认识不同植物的习性、特点,学会採集、利用种子是原始耕作发明的前提,更是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第一步 。人类要实现从索取时代到创造时代,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从众多的植物中发现哪些植物是人类可食用的,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这些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实现人类依靠自身力量也能种植和收穫生活资料的目的 。在索取时代,人类主要是靠天生活,对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只是拿来,而缺乏认识 。神农时代,“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行虫走兽,难以养民”的客观现实要求必须改变靠天吃饭的状态,实现人类依靠自身耕种获得食物的目标 。炎帝率领众部落发现那些可以食用的植物,并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从而发明了最早的耕种业 。《管子·轻重篇》载:“神农作,树五穀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 。”又云“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逸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 。”《新语·道基》载:“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 。”《搜神记》卷一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 。故天下号神农也 。”2.对天体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顺应和尊重、对土壤肥力的把握利用是原始耕作发明的基础,更是依靠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关键 。耕种五穀,除了对植物习性特点以及生长规律要有正确掌握外,还必须正确认识天体气候的运行变化规律及土壤肥力的利用规律 。如果不掌握天体气候的运行变化就无法实现从播种到收穫的一系列耕作过程,也就无法实现通过耕种获取穀物目的;对土壤肥力的利用规律也是如此,土壤类型众多,有肥有瘠、有水有旱、有土有石,什幺样的土地才适合耕作,不同的植物对土地也有不同的要求,这些都要求正确把握好土壤的利用规律 。《白虎通义·号》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做,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故谓之神农也 。”《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穀,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等记载表明了炎帝神农对天体气候和土地利用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 。3.耒耜——一种专为农业耕作而发明的生产用具的出现是原始农耕业发展的动力,更是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标誌 。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在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一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效率低,产量低,远不能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人们要求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于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用具——耒耜被发明出来了 。耒耜是在长期耕作实践中被发明出来,它解决了刀耕火种形成的效率低、产量低的困难,为人工翻地提供了锋利的农具,对开荒和扩大生产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田野农业得以实现;同时还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质量 。《周易·繫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逸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 。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金且、耨以垦草莽,然后五穀兴,以助果之实 。”《《白虎通义·号》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做,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故谓之神农也 。” 独龙族耕种在独龙族地区,人们把林地划分为木林地、竹林地和竹木混合林地 。在木林地中,生长“斯雷”和“斯莫”树的,宜种荞麦、小米和稗子,生长“尔芒”和“纠”树的,宜种玉米,在野生核桃树地上种芋头生长最好,而竹木混合林又以种玉米和小米为佳 。竹林地也按竹子种类分为“日久垮”、“久爪”和“格鲁”等 。“格鲁”是一种桿子细小的竹子,不如前两种竹林地砍烧后庄稼长得好,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 。他们又发现竹林地种黄豆后竹子长得不好 。根据怒族人的经验,最适宜做耕地的是生长水冬瓜树、“色达”树、小板栎树的木地 。这些树生长迅速、枝繁叶茂,燃烧后灰烬多,并且“色达”树和小板栎树的林地以种旱稻最佳,长“色达”树、水冬瓜树的林地,以种玉米为宜,撒种天雄米(苋菜)也好 。苦聪人则认为,生长“宾尼”、“怕楼”、“洋榆木”、“爱沙泥”、“素并”、“必卡”等树木的林地最适合种庄稼,而生长“厄努”、“木桨水”、“扎八克扎喀”等树木的林地,庄稼长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