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经( 三 )


大日经

文章插图
大日经开题(1)大威德生印,(2)金刚不坏印,(3)莲华藏印,(4)万德庄严印,(5)一切支分生印,(6)世尊陀罗尼印,(7)如来法住印,(8)迅速持印 。真言行菩萨即使入住秘密漫荼罗中,若无感应处,本尊不会降赴道场 。本尊如未降赴道场,即使作诸行事,亦不可能成就念愿 。然而加持此八印及真言时,本尊会依此加持妙力,自然地降临道场 。戒品(经第五、疏第十七、演奥钞第五十六)持明指六个月持明,禁戒指六个月持诵真言期间内,应护持制戒之意 。禁戒之禁为禁制不使放纵,戒是戒慎不为非行之意 。六个月之持诵,因为有防非止恶之义,故持明者即禁戒也 。智品(经第五、疏第十七、妙印钞第六十九)真实智为‘阿’字所生之智,所谓本有之妙智 。又为自性清净内证真实之乾栗驮(hr!daya)心 。此品是叙说由此‘阿’字出生之心,是阿闍梨真实智,且将‘阿’字视为遍一切处之漫荼罗的真言种子 。布字品(经第五、疏第十七、妙印钞第七十)在行者自身之上中下布置种子,是为将诸佛之万德具备于其身 。行者住于‘阿’字净菩提心地,将一切的字门布置于身之分支,是以行者身显示成为遍一切处普门法界漫荼罗之意 。处品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经第六、疏第十七、妙印钞第七十)此品揭示方便学处,可为真言行人之用心 。密教护持戒中有二,一为制戒,持明禁戒品所明示者即为此;二为方便禁戒,即为本品所说之戒相 。学处即指作为大乘菩萨当然应学之处,梵文称式沙迦罗尼(s/iks!a^ka^ran!I),译为应当学 。而其戒相是十善戒、十重禁戒、五戒、四重戒等 。生品(经第六、疏第十八、妙印钞第七十二)在说上面之真言品时,就应说此品,但是为防止慢法者独修,故不叙说 。此处经文,自‘暗’字衍生二十五字,各自施予四转而成百字 。将‘暗’字称为百光遍照王,即为此意 。以‘暗’字为成佛之要谛,三世十方之诸佛,依观此字而能成正觉,故此为成佛之直道、现证之妙行 。此‘暗’字是一切真言之心,于一切真言中,最为尊贵,故称此为不空教真言 。因一切众生之见闻触知处或被‘暗’字光明照耀时,皆必成为无上菩提之因缘而无有空过,故名不空 。应品(经第六、疏第十八、妙印钞第七十二)上品叙说百光遍照之行仪,此品是揭示遍照果地之万德 。前品是阐述‘暗’字百光之图曼荼罗,此品即与其相应者 。今依图曼荼罗以阐明行果相应 。经曰︰‘秘密主!入薄迦梵大智灌顶,即以陀罗尼形示现佛事 。尔时大觉世尊随住一切诸众生前,作佛事,演说三三昧耶句 。(中略)尔时释尊于无量世界海门,遍法界,殷勤劝发成就菩提,出生普贤菩萨行愿,于此妙华布地胎藏庄严世界种性海中受生,以种种性清净门,净除佛剎,现菩萨场,而住佛事 。’经中所谓大智灌顶,是指于第十一地等觉位,蒙受十方三世诸佛灌顶,成三界之法王子位 。成品(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二)所谓百字,其体是‘暗’字,‘暗’字之光明现百字之相,故称此为百光遍照王真言 。在第十九品中揭示‘暗’字之字型,第二十品是叙说三密及与此字门相应者,于此品中揭示百字成就相 。依‘暗’字之加持故,于意生八叶台上,安住于三三昧耶,因证得金刚微妙之极位,故谓此为秘密中之最秘,难得中之最难得者 。诵品(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四)此品阐述百光遍照王之‘暗’字门的持诵法则 。于‘暗’字之一字中揭示分别三十二字,是三十二相,仰等五字是八十种好 。依百字成就持诵力,证成垢身及净身平等无异,又染心与净心亦平等无二,据此平等法界去除情见之冥暗,产生智慧的光明,遍满十方世界,恆作佛事,譬如如意宝珠应人之念愿,而普雨珍宝,只要一心一意的意乐、祈愿,则无所不成 。法品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四)于此品中揭示‘暗’字字型‘阿’字之德 。修真言行者以‘阿’字加持一切法而成无上正觉者,乃是因为加持一切法,使同‘阿’字之大空三昧 。‘阿’字是本不生不可得空之义 。因诸法本来不可得空,故行者之心,如与此‘阿’字义相应,就能达至诸法之源极,具足众德而得通一切佛法 。性品(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五)此品阐述此经之要义 。所谓要义,就法而言是净菩提心,就人而言是中台心王之大日尊 。〈住心品〉云︰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 。如是,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 。此等以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为满足 。又在本品叙说菩提性,‘如十方虚空相,常遍一切无所依,如是真言救世者,于一切法无所依 。’真言救世者是指胎藏曼荼罗之中台尊 。真言救世者为诸法之所依,为一切之根源 。因为是源处,是一切万有之本源,其本身固无所依据,故称无所依 。耶品(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五)三三昧即三平等之义 。心、智、悲三者平等为一,故名三三昧耶;佛、法、僧三者为一而平等,故曰三三昧耶;法身、报身、应身三者本来平等,故称三三昧耶;证悟心、佛、众生三者为无二无别,此亦为三三昧耶之义 。三昧耶(samaya)即为平等,一致相应之义 。如来品(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六)此品述说菩提、佛、正觉、如来四者 。住于如实菩提心,且乐求彼之菩提者名为菩萨 。满足十地,达至法之无性,上冥会于法身,下契合于六道者名为佛 。觉法之无相,圆满十方者名为正觉 。脱离无明之域,安住于自性智者曰如来 。护摩法品(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六)护摩(homa)译作烧供 。此品揭示外道护摩有四十四种,佛法之外护摩有十三种,并列举内护摩、外护摩之众缘支分及内护摩作业 。护摩主要者为本尊、火炉及行者 。如炉火烧尽薪木般,本尊的智火可烧尽行者之烦恼薪;阿闍梨的智火,又烧尽弟子之无智薪,遂悉毁妄执之薪,唯住于此本初不生之一大圆明中而常受平等法界之大乐 。具足外缘事而行称为外护摩 。又住于瑜伽之妙观,而烧尽行者之烦恼垢者是大日如来之智火,如来之智火是行者自心本具之智光,观此本尊大日如来及行者与炉火为本来平等,称此为内护摩 。尊三昧品(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八) 此品揭示本尊有字、印、形之别,而字更有声及菩提心之别,印有无形及有形之别,形更有清净与非清净之别 。字印形之三种中有二别,依有相及无相,声、有形、非清净是有相,菩提心、无形、清净为无相 。此中凝滞于有相的,是作为念愿成就之结果者,为得有相悉地;而体达至无相,是为得无相悉地 。无相悉地意为得佛果 。三昧品(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八)无相非指无相空寂,而是指自性清净之圆明法体 。离有相併非无相,而是认清圆明实性之不可思议实相,非认为有为法外有无为法 。所谓有为法之三种世间,或有为诸行事的三密妙行,能照样还原至无相平等之法性 。本经中前已揭示之三密妙行也皆因缘所生,如因缘灭,妙行也灭,故知三密妙行本无自性 。妙行因其自体无自性,故不生不灭 。因不生不灭故阿字成为契合于本不生际之深理 。为使摄于实我实法见解之凡夫行者悟入无相一实之法体,依有相三密之行相,受无相阿字门之诱导,而使归入平等绝对之圆明者,为本经之要旨纲目 。故真言行虽修有相三密之妙行,但心机一转而入无相平等之妙观,此为至极者 。诵品(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八)真言法中有世间及出世间之别 。世间持诵指以世间之福乐长寿等为目的的修法,出世间持诵是断烦恼妄想,而以得佛果为目的 。持诵是等持口诵之意,将行者的心念专注于本尊,口诵为本尊誓要的真言 。持诵本尊真言时,有心意念诵及出入息念诵之别 。心意念诵是将行者的心力所念专注而念诵真言,出入息念诵是应出入息而口诵本尊真言之意 。此为真言行成就之常规,若与此相反时,则徒劳而无效 。累品(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九)嘱累之‘嘱’为付嘱之义,‘累’为继承之意 。谓将此妙法付嘱于弟子,使继承法脉至千岁 。但,弟子必须是法器者 。传授密法需严择人、时、地,阿闍梨若怠忽严择,灾祸及身,此需严持警觉 。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真言行学处品第一(大日经第七卷)广明真言行者之用心,欲成就自利利他之愿行,是为证得无上智愿,是以提示真言行者修行之要点,作为得此无上智愿之手段 。种种真言行法发生事,且于真言行中为何应以信解为主等,此品中均有详述 。增益守护清净行品第二(大日经第七卷)清净行是真言持诵者之精要,若依此清净行将得世间出世间之胜妙果 。日夜住于念慧,起卧照法则所示,必须注意不可放逸 。放逸是罪恶之根,障害之源 。清净六根,对无边无尽的众生界怀着慈悲忍辱之心,劝诱彼等于佛一乘道,使发起上求菩提之念;又定斋室空静处为住处,其中安置本尊及胜妙圣典,供妙花,燃净香,应于心中现观十方三世诸圣等,为本品所明 。供养仪式品第三(大日经第七卷)净身于正业,住于定,念本尊,依真言及印契,从本尊所在之国土招请本尊,如念诵行法完了,奉送本尊回本土等,皆依真言、印契及观想来行此仪式 。并且妙行中因易生魔障,故应仰请不动明王为守护者,可念愿求其冥助等,此品中均有说明 。持诵法则品第四(大日经第七卷)此品揭示行者持诵真言时,应观‘佉’字于其顶,即思自身与虚空等同,其次观‘暗’字于颈内,而后持诵本尊真言,依本法身之加持力,可得成就诸愿,且谓持诵时可依时与相 。时是持诵要定日限而行,相则是显现行者罪障净除的徵兆 。如无此徵兆,可知持诵无效验 。真言事业品第五(大日经第七卷)真言行者加持自身而成金刚萨埵,思佛菩萨等无量功德,于无尽众生界,起大悲心,将所修之善根回向于法界众生,自利利他;往返于生死之迷界,而精进于福智之修集,可祈念圆满成就一切众生所有之希愿;又于清净处饰以香华,将自身观成观世音菩萨,安住于如来自性,加持自身 。大事年表公元六世纪初叶传说《大日经》十万偈广本,在勃噜罗国纂集而成,秘藏于王宫,只有国王传之于太子 。公元六世纪中叶《大日经》流通本,在中印度那烂陀寺编纂而成,随即流传开来 。公元七世纪前半叶达磨鞠多在那烂陀寺传持《大日经》及其胎藏密法,史称其「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 。公元六五六年善无畏自东印度乌茶国至中印度摩揭陀国受具足戒出家,不久拜那烂陀寺达磨鞠多为师,登坛灌顶,受学《大日经》及其胎藏密法,并广学显密经论,「发三乘之藏,究诸部之宗」 。公元七世纪后半叶善无畏游学五印,破除外道,振奋佛教精神,于是「名震五天,尊为称首」 。期间至西印犍陀罗国,为国王臣属宣讲《大日经》,因撰《大日经供养次第法》 。公元六八五年无行自那烂陀携《大日经》梵夹,行至北印度境内示寂,唐朝即派使前往迎回《大日经》等,收藏于华严寺 。公元八世纪初年善无畏前往中国,取道北印,至西突厥境,于宫廷宣讲《大日经》,唐派使者前往玉门关迎接 。公元七一六年(开元四年)善无畏到达长安,玄宗礼之以国师,尊之以教主,敕住内道场 。公元七一七年(开元五年)一行自荆州征诏至京,拜善无畏为师,登坛灌顶,受学胎藏密法 。善无畏移居兴福寺南塔院及西明寺菩提院,开始译经并授徒传法 。公元七二五年(开元十三年)善无畏、一行随驾洛阳,住大福先寺,译出《大日经》及《供养次第法》,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兼删缀词理,润文成书 。公元七二六——七二七年(开元十四、十五年)一行着述《大日经疏》,完成初稿 。公元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一行示寂,年仅四十五岁 。公元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崔牧作〈大日经序〉 。公元七二九——七三四年(开元十七至二十二年)善无畏移居圣善寺,新罗妙零寺僧不可思议撰成《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 。公元七三五年(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善无畏示寂,享龄九十九,僧夏八十 。公元七三六——七四一年(开元年后期)智俨、温古再治一行《疏》,作《义释》十四卷 。温古作〈大日经义释序〉 。公元七六七年(至德二年)玄超授胎藏法于惠果 。公元八世纪后半叶义林传胎藏法于顺晓 。惠果传胎藏法于成都惟上、汴州辨弘、新罗惠日、悟真及青龙寺当院义操、法润等 。公元八0五年(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延曆二十四年)空海入唐从惠果受胎藏法 。最澄入唐从顺晓受胎藏法 。公元九世纪初空海以高野山为中心授徒传法,建立日本真言宗,倡即身成佛义,十住心判教 。最澄以比叡山为中心灌顶授法,建立日本天台宗,《法华》、《大日》同传并受 。法全在玄法寺撰集《玄法寺仪轨》、在青龙寺撰集《青龙寺仪轨》 。公元八三八——八四五年(开成三年至会昌五年)圆仁入唐求法,从法全受胎藏法 。公元八五五年(唐大中九年)圆珍、圆载入唐求法,从青龙寺法全受法,圆珍还从智慧轮受法 。后圆珍着《大日经指归》、《大日经心目》等,以五时判教,并以《大日经》释《法华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