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内 河内

河内(中国河内)河内郡 , 是汉代名郡 , 位于今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 。
中国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 。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土 。秦末民变时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 , 都城在河内 。汉高祖即位时设定殷国 , 次年改名为河内郡 , 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 。与河东郡、河南郡合称三河 , 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 。
西汉官员在河内推动了许多防洪工程 。西汉末期 , 中国的经济重心和基本经济区 , 已从关中转移到河内一带 。光武帝刘秀起兵 , 把河内委託给最信赖的部下寇恂 , 令他準备和转运军粮 。[1]
【中国河内 河内】汉武帝时 , 河内郡守王温舒“令郡具私马五十疋为驿 , 自河内至长安”[2] , 可知河内当时有大量养殖牲畜 。
基本介绍中文名:河内
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
狭义:专指河内郡
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
古地区名定义河内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 , 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 。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

中国河内 河内

文章插图
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 , 且位于殷商畿内 , 故称河内 。与河南、河东相对 , 并称为“三河” 。“三河”分别为夏商周王朝腹地 , 亦是“中原”的代名词 。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 , 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 。同时 , 河内与河南、河东又均有广义狭义之分 , 狭义则分别专指河内郡(沁阳)、河南郡(洛阳)、河东郡(安邑) 。见《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 , 殷人都河内 , 周人都河南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 若鼎足 , 王者所更居也 , 建国各数百千岁 。”历史沿革夏商属冀州 。殷商后期为京畿之地 , 属冀州 , 又称中州 。顾炎武《日知录》引《尚书正义》:“冀州者 , 天下之中州 , 唐、虞、夏、殷皆都焉 。” 此处冀州指今豫北、冀南地区 。由于周代以后首都多建于豫州 , 故周代以后以豫州为中州 。周属卫 。秦属河内郡 , 郡治沁阳 。汉分属司隶部河内郡(郡制沁阳)、汲郡(郡制汲县) 。魏晋南北朝属司州河内郡、汲郡、魏郡(郡制安阳)等地 。隋属冀州刺史部河内郡、汲郡、魏郡 。唐分属河北道孟州、怀州、卫州、魏州、相州等地 。宋改属河北西路 , 州府因之 。元改属中书省怀庆路、彰德路、卫辉路 。明改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怀庆府、彰德府、卫辉府 。至此河内在行政区划上併入河南 。清改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为河南省 , 州府因之 。民国改属河南省河北道 , 后称河南省豫北道 。新中国废道设市 , 今分属焦作、安阳、新乡、济源等县市 。天文分野《淮南子·天文训》:“营室、东壁:卫 。”《汉书·地理志》:“卫地 , 营室、东壁之分野也 。今之东郡今北直开州及魏郡彰德府境、黎阳见濬县、河内之野王今怀庆府附郭河内县、朝歌见卫辉府淇县 , 皆卫分也 。”《晋书·天文志》:“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 , 于辰在午 , 周之分野 , 属三河 。”史书记载《左传·定公十三年》:“锐师伐河内 。”《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年 , 韩、魏、赵、卫、楚共击秦 , 取寿陵 。秦出兵 , 五国兵罢 。拔卫 , 迫东郡 , 其君角(卫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 , 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 。”郡名汉高帝二年置 。《汉书·地理志上》:“高帝元年为殷国 , 二年更名 。莽曰后队 , 属司隶 。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四十六 , 口百六十万七千九十七 。县十八:怀 , (有工官 。莽曰河内 。)汲 , 武德 , 波 , 山阳 , (东太行山在西北 。河阳 , 莽曰河亭 。)州 , 共 , (故国 。北山 , 淇水所出 , 东至黎阳入河 。)平皋 , 朝歌 , (纣所都 。周武王弟康叔所封 , 更名卫 。莽曰雅歌 。)脩武 , 温 , (故国 , 已姓 , 苏忿生所封也 。)壄王 , (太行山在西北 , 卫元君为秦所夺 , 处濮阳徙此 。莽曰平壄 。)获嘉 , (故汲郡之新中乡 , 武行过更名也 。)轵 , 沁水 , 隆虑 , (国水东北至信成入张甲河 , 过郡三 , 行八百四十里 。有铁官 。)荡阳 , (荡水东到内黄泽 。西山 , 羑水所出 , 亦至内黄入荡 。有羑里城 , 西伯所拘也 。)”县名春秋时野王邑 , 汉置野王县 , 属河内郡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河内县 , 历代相因 。清为怀庆府府治 。公元1913年 , 裁府留县 , 改名沁阳 。即今河南沁阳市 。参阅《隋书·地理志》中《河内郡》、《寰宇通志》八九《怀庆府》 。村名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的一个村 , 四周环水 , 故名河内 , 历史悠久 , 张柔、张弘范等都是河内村人 。位于揭西县金和镇的河内村:在泰国有一支王氏叫河内王氏 , 这一支王氏在泰国经过三百年左右的发展 , 目前已达到一万二千多人 , 是落地海外的最大的一支王氏 , 而追根溯源 , 它是三槐王氏的分支 。河内王氏迁徙的过程是这样的:三槐王氏的一支定居江苏太仓后 , 形成太仓王氏;在元朝的至正年间(1341——1368年) , 太仓王氏中的一支开始入闽 , 先是居住在漳州龙海珩坑村 , 形成“珩坑王氏”;明代中叶 , 这支王氏迁至南靖县靖城乡 , 依然沿袭龙海珩坑村的村名 , 称为南靖珩坑 , “珩坑王氏”的称谓也未改变;到明末崇祯年间 , 珩坑王氏再度迁移 , 迁到广东的揭阳 , 定居揭西县河内乡 , 被称为“河内王氏”;河内王氏发展到清朝中后期 , 出了一个叫王弘毅的人 , 他通过海路到了泰国 , 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 到今天已繁衍到第九代 , 这样在近千年的时间里 , 这支王氏在其母体中经历了六次分离 , 最后在泰国形成一个巨大的宗族群落 , 其“河内王氏”的称谓依然不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