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

消渴病消渴病消渴病之名称,首见于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惜已遗 。其内容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一·消中消渴肾消方》 。《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云:“《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注:当作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注:当作此)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 。”消渴病,或名消渴证,即后世三消证之分类及症状表现概导源于此 。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之不同,消渴病又有消渴、消中、肾消三消证之称谓,即消渴属肺燥名上消,消中属胃热名中消,肾消属肾虚名下消 。又,消渴病之名称,或首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司马)相如口吃而善着书,常有消渴疾 。”疾,别版本或作“病”,《汉书·司马相如传》正作“病”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认为,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 。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 。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併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 。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 。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 。仝小林教授认为,如果中医要给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络病”更恰当 。将糖尿病称为“糖络病”的最大意义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络” 。这样,从发现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会重视疾病对脉络的损伤,着眼于防治因脉络损伤而引发的併发症,做到“有则治疗,无则预防” 。对确立消渴证的学术价值,也由支持的学者 。如聂文涛认为,消渴证关注了人体内的一种驱动力,现代心身医学称之为内驱力 。也就是身体有高分解的冲动;高分解的结果是消渴 。所以,针对消渴的治疗方剂,往往同是对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 。这是中医立足于身体体徵变化解决疾病的价值所在 。聂文涛在《是驯服血糖,不是束缚血糖》一文中指出:中医学强调人体变化是必须有主导力量起作用 。也就是谁行“政令”的问题 。这种“德”与“位”的关係辨析,也是《易传·繫辞上》开篇就讲的 。根据这种基本的中医思维,人体胰岛素不敏感状态是因为胰岛素不当令的原因 。那幺,此时由谁来行“政令”呢?这就是胰高糖素 。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 。因为胰高血糖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分解的,而胰岛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合成的 。显然,频发低血糖、相对低血糖或身体局部血糖供应不全都可能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强,从而出现糖尿病 。因此,必须避免对血糖的这种刺激 。所以,中医学自《黄帝内经》以来一直注意穀物保护 。现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经成为公认的糖尿病患者健康进食方式 。简介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徵的病证 。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併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 。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 。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 。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病机 。《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为临床医家所推崇 。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世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併发症以及治疗都有补充和发展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 。并对本病的併发症有所记述,认为"其病变多发痈疽"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又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 。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有更深的认识 。《太平圣惠方·三痟论》说:"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 。明确提出"三痟"之说 。消渴的辨证论治病因病机1.稟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稟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乾,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三髒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 。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 。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 。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 。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 。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 。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 。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併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上消(肺热津伤)证见1烦渴多饮,口乾舌燥,尿频量多 。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 。水煎服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朮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中消(胃热炽盛)【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乾结 。舌苔黄乾,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 。水煎服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 。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 。水煎服 。处方:红皮白肉萝蔔,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处方:党参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黄连9克,阿胶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何首乌15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鸡子黄2枚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处方党参20克,白朮15克,山药2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鸡内金15克,陈皮10克,甘松15克,葛根15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下消(肾虚精亏)证见2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乾,头晕,腰腿酸痛 。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方药处方:山药20克,山茱萸、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 。水煎服 。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丝子、巴戟天各12克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处方:天花粉60克,山药40克,黄芪、白朮、枸杞子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山茱萸、桑螵蛸、黄柏各12克 。水煎服 。处方:黄精20克,肉苁蓉15克,制何首乌15克,金樱子15克,山药15克,赤芍lO克,山楂10克,佛手10克,五味子10克 。上药共烘乾研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打光乾燥,每服6克,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平均服药时间45日 。处方:熟地黄20克,生地黄20克,枸杞子30克,山茱萸15克,桑螵蛸12克,黄柏12克,天花粉60克,玄参20克,何首乌30克,黄芪30克,白朮30克,山药4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消渴治疗的其他疗法1.饮食疗法(1)猪胰煲淮山:猪胰1具,山药30克,同煲汤,加盐调味服食 。(2)玉米须煲猪瘦肉:玉米须3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去玉米须服食 。(3)猪胰粉:猪胰适量焙乾,研成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水送服 。(4)松树二层皮60克(乾品,老大松树为佳),猪骨适量,共煎汤服 。以上各方均适用于各型消渴 。消渴患者的注意事项注意年龄因素发病年龄不同病情发展、轻重及预后也不同 。中年之后发病者,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类似虚劳,常有痈疽、肺痨及心、脑、肾、眼等併发症;年龄小者,一般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症状多具典型性,预后较差 。注意分辨病位、病性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以口渴多饮为主症 。中消属胃,以多食善饥为主症 。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症 。一般病变早中期,病位在上、中二焦,后期病变以中、下焦为主 。临床症状较複杂,没有明显界限,不易区分,应结合气血、阴阳、脏腑来辨别;本病的特点为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因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不同,阴虚燥热各有偏重,阴虚以瘀血内停和痰浊中阻为主 。注意辨别本证与併发症多数患者先见本证,有少数病人首诊时本症不明显,易被忽视,常因痈疽、眼疾、心血管疾病首诊而发现本病 。应辨明本证与併发症的关係,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注意鉴别诊断精神性烦渴:以烦渴多尿为临床特点,由于多饮常导致多尿、低比重尿,症状可随情绪而波动是本病最典型的特徵 。实验室检查提示尿激素水平正常 。消渴症的护理消渴症主要是根据症状来命名的,因渴而消瘦 。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症等 。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 。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 。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将近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 。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 。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 。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併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 。消渴症的护理要点如下: 1.发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明确诊断 。已确定为消渴症时,需住院治疗者,即住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老年人症状常不明显,应定期检查尿糖、血糖(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 。2.调整生活规律 。糖尿病属慢性病,生活规律非常重要,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按时起居,有利于糖代谢 。每周按时测量体重,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3.合理饮食调配 。少进糖食、根茎类蔬菜如:土豆、白薯、山药 。要适当限制水果 。应增进粗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玉米、豆类、绿叶蔬菜、白菜、绿豆芽、黄瓜、芹菜、西红柿等 。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鱼类 。选用植物油,少进动物内脏类食物等 。4.坚持适当的活动 。适当规律的活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採取多种活动方式,如散步,做健美操,打太极拳,跳老年迪斯科舞、打桌球、游泳、跑步 。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相爱好,选择活动方式 。要持之以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