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专栏|打通应急“最后一公里”,避免“高位截瘫”现象 | 抗旱
文章插图
夯实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也是“国之大者”。
文章插图
7月22日,郑州市中牟县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附近的锦绣路与郑开大道交叉口,救援人员转移病患,其中大多数人员通过舟艇转移,危重症病患用直升机转移。新华社采访人员 才扬 摄影
文 | 王宏伟
7月17日以来,河南多地发生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造成社会公众生命财产蒙受严重损失,目前已致33人遇难,8人失踪。灾害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人民八方驰援,彰显了我国社会动员、共克时艰的强大优势。同时,这场雨灾也再次提示我们,一定要筑牢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
再穷不能穷安全,再省不能省应急
年初,气象部门就预测,我国2021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夏季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黄河上中游、海河流域局部、松花江流域、珠江流域东部可能有较重汛情。
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以解决“自然调蓄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
5月27日,为了压实防汛抗旱的各项责任,国家防总公布了防汛抗旱各级行政责任人名单,并要求各级行政责任人扎实做好各项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督促落实措施,做好高水位运行的水库水电站、河道堤防巡查防守,紧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点,落实防范应对措施,切实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提早部署,多次开展防汛抗旱工作检查,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但是,基础薄、基层弱的现实制约了我国防汛抗洪、乃至整体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从整体结构来看,我国应急资源呈现出“倒三角”的形态,行政层级与资源丰沛度成正比。换句话说,越到基层越需要应急资源,但资源反而更少,缺人、缺钱、缺物资、缺装备、缺意识、缺技能。
文章插图
7月21日,郑州,韩城曙光救援队准备前往积水区转移群众。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飞 摄影
一些部门将基层当成“腿儿”,分解责任和任务、却不赋予权力与资源,“下达渡河指令”却“不提供舟桥”。这导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权责不匹配的基层举步维艰。通常,许多基层干部日常管理事务已经应接不暇,缺少足够的精力关注应急管理,特别是风险防控。
基层既包括政府权力的末梢(街乡政府),也包括群众自治组织(城乡社区)。然而2018年的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并未涉及街乡层面。在区县一级政府,“事转编不转、编转人不转”的现象导致应急管理能力被摊薄。有些地方应急管理机构寥寥数人,工作起来捉襟见肘、左支右绌,更罔论乡镇。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道理尽人皆知。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放眼“两个大局”,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再穷不能穷安全,再省不能省应急。夯实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这也是“国之大者”。基层强,则应急强;应急强,则天下安。
强化社区应急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社区是社会公众基于生活地域而形成的共同体。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强,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处置风险隐患,就能够把问题真正解决在萌芽之际、成灾之前。
【 新京报专栏|打通应急“最后一公里”,避免“高位截瘫”现象 | 抗旱】
- 新京报|冬奥直升机医疗保障团队出征:将承担高山滑雪等项目救援保障
- 一线|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开设专场为一线医护人员子女新冠疫苗接种打通“绿色通道”
- 回家的路|魏晓艳专栏 | 为了你
- 新京报快评|救人压断肋骨终判无责,法律为善行善举撑腰 | 救人
- 回家|芦叟专栏 | 风刀霜剑
- 烟草|浙江安吉县烟草专卖局:打通“最后一公里” 开启普法新征程
- 新京报|孙海洋送子回山东:怕影响孙卓学业,送到之后会悄悄离开
- 村民|黄岩:“为民代跑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 耳鼻咽喉科|海报专访丨打通生命咽喉要道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
- 新京报|消防员坠楼死死护住女童自己牺牲,女童每年跟父母探望消防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