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南风古灶文化创意园【南风古灶文化创意园】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着名的南国陶都石湾,以五百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 。占地约400亩,集旅游、观光、生产、习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旅游区内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
基本介绍中文名:南风古灶文化创意园
位置:着名的南国陶都石湾
占地:400亩
文物:南风古灶和高灶
概述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载入金氏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古灶榕风、仿古寮场等景点 。
文章插图
绿舟孔雀园占地四十亩,是目前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天网式孔雀生态观赏园,放养有绿、蓝、白、花孔雀1500多只,与孔雀零距离的接触,幸运的游客可看到数百只孔雀竞相开屏的壮观场面 。石湾公仔专卖场内各式各样的陶艺品琳琅满目,令您目不瑕及,浏览其中,必能选购到一件合您心意的旅游纪念品 。游客观光游览之余,还可以参与玩陶、烧陶 。石湾的陶艺自明清至今兴盛发达,卓有成就、富有艺术才华的陶艺家也不断涌现 。如今,玩陶已成为都市的一种新时尚,到南风古灶参观,由陶艺师傅亲自教授陶艺製作,有助于陶艺爱好者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意识和掌握製作技巧,亦有助于少年儿童发挥其艺术潜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 。要了解石湾历史悠久的陶文化,不到南风古灶旅游区将是一大遗憾,走近它将使你真正了解石湾的陶文化,了解陶的生产过程 。“功德恩威”的火神进入南风古灶景区,只见古灶旁耸立着一尊高大的陶像 。陶像甲冑鲜明,足踏风火轮,神仪赫赫,令人肃然生敬,这就是“火神”,石湾陶人崇祀已久的火神!华夏五千年,人离不开火,人敬畏火 。我国对火的信仰起源极早,远古的华夏氏族以火为图腾,崇拜火神的部落是以炎帝、燧人、祝融为始祖的氏族 。火神主旺,充满旺气 。石湾陶业扬名四海,使陶人感激火德之恩,也常惧火煞之凶 。为趋吉避凶,称火神为“南风三气火德星君” 。
文章插图
每窑一件宝石湾陶瓷是个宝,传说每窑一件宝 。石湾烧制陶器的窑,昔日当地人称之为灶 。窑的种类很多,但主要的是龙窑 。后来经过不断改革,纷纷出现了各种现代窑炉 。现在只剩下龙窑3座,南风古灶是其中最有名的 。传说南风古灶在明代正德年间建成,开始烧了第一窑 。由于它比原来的龙窑有了改进,生产出来的陶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质量 。陶工们欢欣雀跃,陶器叮叮噹噹,十分热闹,这时候有一乞丐也凑近人群,以为分什幺东西,人们见他衣衫褴褛,阻碍工作,便随手捡个小盆子给他,打发他离开,以后那乞丐就用这个盆子乞食,一般乞丐食捧的是瓦钵,而他拿的是盆子,比一般“乞儿兜”达到,乞来的食物自然多了一些 。当一吃不完,他就存放在盆子里,谁知到了第二天,这些残菜剩饭居然不会发臭变质,而且天天如此 。于是,他把那盆子视为宝贝 。这事传开之后,人们都说石湾陶器有宝气了 。据民国年间梁照葵所撰的《石湾陶器考》记载:石湾乡内苏氏有一瓦钵,盛饭餵鸡之后,第二天那鸡饭依然满钵 。从此,石湾每窑一件宝的说法又传开去了 。看来,传说归传说,有些神奇 。但石湾龙窑每窑一宝,却非神话,这是龙窑特有的“窑变”现象 。龙窑的特点是温度升降变化大,烧窑时火焰气氛与装窑的位置,以及釉料成分的不同,烧成的产品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釉色特别艳丽,这就是:“窑变” 。但“窑变”的数量很少,人们视为珍品,故有“每窑一件窑”的说法 。旅游指南路线南风古灶——火神——古镇陶源史画——游客服务中心(模式馆)——龙腾天下——十字巷——神榕(卖场、古寮场)——石湾古貌图、山公微雕、无地生根——明清古建筑——林家厅——高庙——相思台——高灶——云涌亭公交路线A.公车站点:南风古灶站,到站公车有:109、120、137、桂26、佛山旅游城巴1线、佛山旅游城巴3线 。B.公车站点:石湾站,到站公车有:101、109、120、134、137、146、150、154、251、佛山禅高专线、佛山旅游城巴1线、佛山旅游城巴3线 。美食信息人民大饭堂旅游物理套餐历史文化石湾--珠江三角洲一颗璀灿明珠,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早在东汉时期,这里的文化和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石湾素有"南国陶都"之美誉,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 。秦汉时期,石湾制陶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动物、器皿等,证明此时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 。六朝时期,石湾人已掌握了陶釉技术 。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 。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逐渐形成了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 。明代,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时期,这时的石湾,作为民间陶瓷商品生产的集中地(即所谓民窑),已经形成显着的行业生产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窑生产技术和高温釉彩的普遍使用,使石湾陶瓷製造技术日趋完善,美术陶瓷以一种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开始出现,又极大地提升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 。《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 。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行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列为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投龙胎石湾习惯称龙窑为灶,灶肚即是窑膛,走入灶肚,人们称之为投龙胎 。多少年来,陶工们将龙窑奉为龙的化身,敬而拜之,引出了多少投龙胎的悲喜故事 。旧社会陶工生活困苦,衣食不保 。每到寒冬腊月,不少陶工,以及附近居民,纷纷走入开窑后的灶肚内,借着窑灶的余温取暖,投龙胎来享受一下龙的恩施 。投龙胎又有投胎转世意思 。一些穷苦人家,终年劳累,还是难得温饱,他们都希望通过投龙胎,祈求转个好运 。正如每当秋色舞龙的时候,有人带上孩钻进纱龙之内,以图个吉利一样 。更有一些人,有力没工做,有病没钱医,也投一投龙胎 。一旦偶然巧合,出现奇蹟,他们都说投过龙胎行好运了 。昔日石湾陶业,多数是个体劳动者独立经营,即是老闆又是打工师傅,人称为“刀头王” 。南风灶也是由大盆行的多个“刀头王”合股使用的生产设施 。其中有个叫霍敖的,连月来生产出来的大盆没有生意,生活无着,连家里的棉被也拿去抵押换米,寒冷天就只好去投龙胎 。一天,来了一个省城水客(贩货客商),说要订一批绿釉花盆,并带来色样,指定要晶莹透亮的翠绿,正是绝处逢生,碰到了好机会 。但是釉色以前还未生产过,于是加紧进行调釉试製,但试来试去总不理想 。他日思认想,到口边的饭不能眼白白让其倒掉啊!想着想着,又去投龙胎 。可能是龙窑的余温给了他温暖,还是在灶肚发现了什幺,触发灵机 。他走出灶肚马上回寮场再行试製 。结果,试出了与货版一样的釉色,终于成了这笔生意 。真是人逢绝境有生路,投得龙胎好运来 。投龙胎的故事于是又增添了一段趣闻了 。未有“石湾”先有陶石湾陶瓷起源于五千年前,从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陶片考证:五千年前,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制陶 。与陶瓷连在一起的石湾,这地名缘起,却比陶迟得多,正是未有“石湾”先有陶!据说南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年),宫中有一妃子被贬私逃外出,至广东南雄珠玑巷,被一“农人”收而置之金钗之列 。不久被皇上得悉,下诏搜查缉捕 。当地居民怕受株连,纷纷举家南下逃避 。其中有何、梁、罗、霍等氏族20多人,星夜启程,乘木排沿江而下 。行至途中,遭遇狂风,木排翻覆,众人凫水登岸,见一庙宇,便求神庇佑,风定后再扎木排,接神像继续前行 。及后到了现在的石湾老鼠岗口,木排被石所阻,不能行进,于是众人就此上岸定居 。人们因遇石而湾在这地方落户,于便称这里为“石湾” 。石湾之名也由此而来 。此后,大家就与当地居民一起,建寮造窑以制陶为生 。镇牛井与南风古灶石湾南风古灶邻近有一口水源泊泊的镇牛井,它与南风古灶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数百年以前的一个大旱之年,数月无雨,持续乾旱,河面水位急剧下降,内涌枯竭,邻近南风古灶的沙路涌也滴水全无 。河水下降导致水井缺水,直接威胁着南风古灶窑区的正常生产,持续乾旱也威胁着陶工们的生活 。传说当时有一位专门挑水浸发坭料的老人,眼看缺水而发愁 。他听到镇牛井水源足,附近居民不受乾旱之苦,就决定到镇牛井挑水浸坭 。体魄强健的老人不到半日工夫便挑了十多担水把一坭塘灌满了 。快要断粮的南风古灶有坭制坯,顿使陶工们兴奋异常 。于是,老人乘机打水灌满另一坭塘,不料他把最后一桶水提到井边的时候,桶绳勾着一条铁链 。他好奇地把铁链往上拉,拉到十多丈时,感到地面开始微微震动,越拉地震越强烈 。突然,飞沙走石,地动山摇,有如晴天霹雳!正当老人惊慌失措、村民惊恐万状之际,一位白髮苍苍的老者气呼呼地快步走来,命令迅速把铁链放回井里 。地面平静了,老者也心平气和地说,这口井二百年前锁着一头神牛,你们挪动铁链,惊动神牛,日后取水如遇铁链、慎勿挪动,切记,切记!接着,老者又娓娓讲述镇牛井的故事:以往石湾的镇岗原来叫白牛岗,相传朱元璋少年时对一头同他耕过田的白牛说,牛啊,我若登基做皇帝,你就到大岸去做牛王,準许你世世代代不用去耕田 。牛似乎听懂了朱的话、点点头 。可是朱当了皇帝之后,专心致意自己的基业,把过去对白牛说的话早已忘得一乾二净了 。白牛果然也找到一个叫做大岸的地方,一直盼望着朱的封赐,可是音讯全无 。白牛于是给朱託了个梦 。朱说,牛耕田,马食谷,不耕田,食你肉 。白牛听了猝然打了一个翻滚,滚到下边的大水塘里 。牛在水一翻动,地面就震动一次,翻动越快,地震也就越强烈 。村民纷纷走避,白牛给大岸带来灾难 。不久,村民请来了一位有法术的方士,把白牛牵引到这口井内,用铁链锁着,从此地方就太平了 。传说这位方士就是曾经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刘伯温 。如今事过境迁,人们对神牛翻动,地震惊慌之事淡忘了,白牛岗也从这个时候起,称为镇岗了[2] 。
- 为什么日本女生冬天光腿 日本光腿文化
- 蔡志忠漫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西游记
-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银器
- 西台文明与外来文化
- 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文化-中国古代军事文化
-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袁庭栋所着图书 巴蜀文化
- 苏中战地文化
-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