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果


槟榔果

文章插图
槟榔果槟榔果(SEMEN ARECAE)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乾燥成熟种子 。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乾燥 。
【槟榔果】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槟榔果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槟榔果
别称: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棕榈科
拼音:Bīnɡ Lɑnɡ guo
英文名:Arecanut
形态特徵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 。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气微,味涩、微苦 。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 。叶在顶端丛生;羽状複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癒合,有不规则分裂 。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 。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 。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 。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分布範围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主产广东、云南、海南,台主要价值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 。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用法用量3~9g;驱绦虫、姜片虫30~60g 。贮藏置通风乾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槟榔 《*辞典》【出处】李当之《药录》【拼音名】 Bīnɡ Lɑnɡ别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冬、春果实成熟时採收 。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