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 九 )


苏州话

文章插图
吴语苏州话吴语太湖片是人们狭义上认为的“吴语”概念 。很多人认为吴语仅仅是苏南、上海、浙北一代的语言,但其实吴语区不仅仅包括长江三角洲以及太湖、钱塘江周边一带(苏锡常、上海、杭嘉湖甬绍一带),还包括浙中浙南广大地区,如金华、台州、丽水、温州、衢州甚至江西上饶、福建浦城以及安徽南部部分地区 。人们对于吴语太湖片的误解与粤语概念相类似,一般人意识中的粤语其实是粤语广府片(广州)的经典粤语方言,而并非粤语区的全部 。吴语太湖片便相当于粤语广府片,属于经典吴语,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吴语并未同粤语一样产生标準音,因此苏州话、上海话均非吴语标準音,但上海话由于融合了较多其他小片的语言成分以及官话成分,较易于听懂,故可将上海话称为“吴语通用口音” 。吴语太湖片凡67县市,人口6600万人 。太湖片内部在吴语当中较为一致,大体可以相互交流 。内部细分毗陵(常州)、苏沪嘉、苕溪(湖州)、杭州、临绍(绍兴)、甬江(宁波)6个小片 。片与片之间语法、辞彙、发音差异不大,仅是语调有所区别,能作基本沟通 。北部吴语通常以苏州话或者上海话为代表 。评弹话特点评弹苏州话是苏州评弹中使用的艺术化语言 。有人将其看成是所谓“正宗”的苏州话 。其形式稳定,不像一般口头语言,是评弹演员的基本功,发展不及一般苏州口话来得快 。评弹苏州话是较为老派的苏州话,同现在多数苏州人讲的口语是不一样的 。凡是要说唱苏州评弹的人,首先要学的就是评弹苏州话 。
苏州话

文章插图
从语音的角度来讲,评弹苏州话有几个明显特点:1.带翘舌声母 。现在苏州市区的语言已经没有翘舌音 。民国初年,老派苏州话里还存有翘舌音 。如今只有在郊区以及评弹艺人的口中还听得见翘舌音 。评弹苏州话保留着老派苏州话的这个特点 。实际上,评弹音中的翘舌音的分布同国语是不一样的,平翘之分一般以常熟一带的典型老派吴语的分法为準 。2.文白异读相对较多 。文白异读现象是吴语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评弹的唱词中,由于基本上採用的都是古代官话,所以文白异读比日常生活要多 。许多日常生活中已经几乎不用的文读,在弹词中还有 。另外,对于着名历史人物如像曹操刘备等人,他们说话要用所谓的“中州韵”,用的都是苏州官话,所以文读就更多了 。从用词造句的角度来讲,评弹苏州话交替用苏白和官白,从而来适应不同人物身份的需要 。评弹中说表也就是叙述描写的部分,一般都是用苏白来表述 。行话苏州的俗语,其中一部分是旧时从书场里流传出来的 。如苏州闲话中常能听到的“乐惠”或“小乐惠(小乐胃)”一说 。有些人喜欢每晚几两老酒、一碟花生几只鸡爪,优哉游哉品尝咂摸,自称“小乐胃”,意思是胃里快乐适意 。延伸出去,也指那些会过小日子之人,每天去园林吃吃茶、湖畔钓钓鱼,称为“小乐惠”,有安逸享乐之意 。其实,此词原应为苏州旧时书场里的行话“小落回” 。以前书场的说书人,表演到中途,往往要“落一落书”,歇一歇擦把脸,品一口茶润润喉咙 。听众也可鬆弛一下,下座来走动或上厕所 。因一回书暂时中断十来分钟,未正式落书,故称为“小落回” 。小落回后,场外听白书之人,就可堂而皇之地进场,立着听书,偶有空位还可坐坐,拾个“书屁股”,过过“小落回”之后的舒畅安逸之瘾 。以前苏州人听书的较多,“小落回”的说法也慢慢流传到了民间,只是时间一长缠夹不清,便以讹传讹,弄得面目全非 。《简明吴方言词典》还听音生文,将“小落回”写成了“小乐胃”,使人误解 。苏州俗语“出道”,亦源自评弹界的行话 。苏州人把某孩子长大成人,能走上社会自立了,而且在外兜得转,称为“出道” 。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是清代王周士组织的光裕社 。当年光裕社刻有一本艺人手册《出道录》,里面除制定行规外,还有道训、经验总结、前辈艺人说唱艺术评介等 。书中有一项光裕社规定:“凡同业出道时,零贴三百文,领书本,待晚年终世,将书领丧费” 。艺徒凡学习评弹须拜师,学业有成,自己开始独立跑码头,要办拜师酒,称为“出大道酒”,并交纳出道费,购买一本《出道录》,表示永记师门规矩 。还有一俗语“起爆头”,是指事情正平稳正常地进行中,突然有人出来横插一槓 。这也来自于评弹行话,说书人紧要关头突然惊堂木一拍,“哇——啊呀呀——”“起爆头”了,并且能与观众当时的情绪达成一种心理默契 。“起爆头”过后,往往就要大落回了 。说书先生在关键辰光,还喜欢“卖关子”来製造悬念,稍交待几句后就抱拳一拱:“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档或明日请早”来吊足观众胃口 。“卖关子”流传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形容一些人,说话做事到要紧时,故意绕弯子兜圈子故弄玄虚 。此外在评弹中,插科打诨的“摆噱头”,以及“拼档”、“跑码头”、“软档”等行话,也都传到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俗语 。专着《苏州方言志》叶祥苓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