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斯坦·贾德着长篇小说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着长篇小说 苏菲的世界

文章插图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着长篇小说)《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
【乔斯坦·贾德着长篇小说 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着作之一 。《苏菲的世界》1991年首次以挪威文在挪威出版,1996年中国作家出版社推出中译本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苏菲的世界
外文名称:Sophies World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乔斯坦·贾德
首版时间:1991年
字数:450000
内容简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勃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 。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勃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勃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 。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 。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 。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勃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勃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勃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勃特少校)的抗争 。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勃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的中文版(萧宝森译)中,部分内容被中国政府要求删除,如马克思部分结尾处的32个段落 。作品目录1.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19.史宾诺莎——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2.魔术师的礼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20.洛克-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3.神话——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21.休姆——将它付之一炬4.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来自空无22.伯克莱——宛如燃烧的恆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5.德谟克利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23.柏客来——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6.命运——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24.启蒙——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7.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25.康德——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範8.雅典——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26.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9.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27.黑格尔——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10.少校的小木屋——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28.祁克果——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11.亚里斯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29.马克思——在欧洲游蕩的幽灵12.希腊文化——一丝火花30.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13.明信片——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31.弗洛伊德——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14.两种文化——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32.我们这个时代——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15.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33.花园盛会——一只白色的乌鸦16.文艺复兴——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吶34.对位法——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17.巴洛克时期——宛如梦中的事物35.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18.笛卡尔——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人物介绍苏菲·阿曼德森苏菲是《苏菲的世界》的主角 。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勃特·纳格的发明 。苏菲从艾勃特·诺克斯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 。艾勃特·诺克斯则是艾勃特-纳格创造的哲学家 。是苏菲的老师 。苏菲不仅仅是向艾勃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 。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 。苏菲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 。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 。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 。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勃特也听了不少 。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艾勃特·诺克斯作为苏菲的老师,艾勃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 。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 。艾勃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 。艾勃特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 。席德席德是艾勃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勃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 。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 。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勃特,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并于股掌之中 。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 。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 。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 。艾勃特·纳格席德的父亲 。艾勃特·纳格是苏菲和艾勃特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 。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 。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 。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 。艾勃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 。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 。像艾勃特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 。苏菲的妈妈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 。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 。不幸的是,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 。艾勃特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作品鉴赏作品主题《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 。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 。苏菲和艾勃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但是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 。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勃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 。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 。艾勃特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幺了不起 。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幺,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 。我们为什幺会在这里,什幺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 。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 。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 。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 。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幺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 。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 。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 。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 。即使哲学相当错综複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 。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 。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幺关係,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 。一切当代时髦辞彙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 。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 。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 。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 。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艺术特色《苏菲的世界》包含至少三个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艾勃特、苏菲和席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 。这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相互交叉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复调结构 。苏菲的故事提出真实和虚构二者之间关係的问题 。苏菲认识到自己的虚构身份,这—点是元小说人物的共同特点,元小说人物的身份通常是模稜两可的,既存在又不存在 。“在许多元小说中,人物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存在,死不了却也从来没有出生,不可能有所作为 。”苏菲在了解到自己的虚构身份后先是沮丧失望,谋求改变现状,在明白一切已成定局后,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 。最后当她和哲学家发现其实不仅他们而且席德和塑造他们的作者也不是真实的时候,他们便安于现状,并开始期待进入虚幻的文学世界,因为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将永远不会老去 。换句话说,苏菲的故事是虚构的文本,同时这个虚构的文本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虚构的文本之中,即席德的世界,作为读者的席德原来也是不真实的 。苏菲和席德的故事必然引起读者对现实和虚构的深刻反思,因为它解构了人类存在的坚实基础,质疑客观知识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是后现代的 。《苏菲的世界》包含书信、明信片、哲学、历史、文学等各种语类形式 。巴赫金认为多种语类形式的运用是小说“复调”结构的一个方面 。在元小说中这种“复调”形式十分明确 。在以往的小说中,这些不同的语言和声音通常从属于一个主要的无处不在的作者的声音,元小说没有这种作者的声音.而是强调语类形式并存的必要性 。《苏菲的世界》的语言具有以上的特点,实践了一种类似巴赫金式的语言的游戏与狂欢 。《苏菲的世界》把哲学趣味化、生动化,但它同时是一部成功的元小说,用元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考,二者相得益彰,是艺术和内容的统一 。《苏菲的世界》顺应了近年来欧美哲学通俗化的潮流 。当代大众文化对人文科学的冲击,直接导致哲学通俗化的浪潮,出现若干用小说、诗歌和插图来介绍和解释哲学的作品 。《苏菲的世界》的成功说明小说非但不会如某些批评家预料的那样走向“灭亡”或“衰竭”,反而会得到发展和走向成熟 。小说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生态文学是另—个明证 。在文化多元他的当代,小说形式的不断创新是它生命力的源泉 。《苏菲的世界》里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事情将哲学的原理演绎出来,在描述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时,小说中是通过苏菲玩积木的过程进程讲述的;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类并非万能和无所不知的;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作品中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来表现弗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哲学家的书信、苏菲的故事和席德的世界交叉在一起 。小说的结构总体上是按照哲学发展的阶段来分章的,从古希腊的神话到弗洛伊德 。小说的目录看上去像是哲学史的提纲,但其中也穿插一些指示故事内容的标题,如“少校的小木屋”、“花园宴会”等等 。由此可见,《苏菲的世界》缺少整体性和连贯性,小说的结构是分裂的、不连贯的,虚构的框架是分散的,读者不可能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更多地是思考自己所阅读的内容 。阅读的过程变成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而这正是这部哲学史小说所希望产生的效果 。作品影响《苏菲的世界》出版后,即被欧陆许多学院选为哲学教科书 。这本书有关哲学史的叙述与传统学院的叙述方法大相逕庭,它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及社会之演变搭上线,哲学因而能够不被架空成学究的观念游戏,无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学至少因此而变得比较可读起来 。同时它也提示出了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哲学是有用的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着作权 。《苏菲的世界》被翻译成90种文字,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发行了几百万册,一度名列德国和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之首 。1991~1995年,《苏菲的世界》分别获得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童书奖”、德国《时代周刊》文学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还曾荣获我国台湾省《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 。作品评价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