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汉声杂誌社总策划 黄永松


台湾汉声杂誌社总策划 黄永松

文章插图
黄永松(台湾汉声杂誌社总策划)【台湾汉声杂誌社总策划 黄永松】黄永松 1943年10月17日生于台湾省桃园县,1967年6月毕业于“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 。现任汉声杂誌社总策划及艺术指导、财团法人汉声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汉声数码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及艺术指导 。
基本介绍中文名:黄永松
外文名:Huang YongSo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台湾省桃园县
出生日期:1943年10月17日
职业:董事长
毕业院校:国立艺专
主要成就:第一届艺术设计大奖赛候选人
代表作品:《汉声杂誌》
工作态度1971年1月,黄永松受邀创刊《汉声杂誌》英文版 。接着,黄永松先后参与了《汉声》中文版、民间文化系列及文化丛书、童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时至今日,黄永松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工作,他说:“我这‘文化大梦’做了36年,还有梦未醒,仍然在工作岗位上乐此不疲 。”回首来时路,黄永松的足迹遍及了台湾岛 。1987年两岸开放,黄永松又很快地深入广阔的文化母土,进行探访民俗活动和採集民间艺术 。“这些年间,许多难忘的经验曾交织成酸甜苦辣各种心境;奇怪的是,如今回想从前,沉澱在记忆深处的只有一种,那就是有如陈年好酒一般的醇美 。”
台湾汉声杂誌社总策划 黄永松

文章插图
工作中的黄永松爱国情结近年来,“中国结”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徵,其中黄永松功不可没 。1980年,为整理中国传统古老结艺,黄永松向无数的老奶奶学习编结法,从最常用的纽扣结、老床帐钩下的结饰,到故宫珍藏的玉如意挂的结饰,发现中国流传的结艺众多,但非常零散,黄永松和同事们对此进行程式化的整理,建立系统的理论,将中国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并将其总结命名为“中国结”,出版《中国结》系列丛书 。从此“中国结”的名字由台湾传遍全世界华人区,再传回祖国大陆 。提起这些黄永松总是很开心,他说,“这是民间技艺结合传统与发展最成功的例子 。”
台湾汉声杂誌社总策划 黄永松

文章插图
黄永松当德文版的《中国结》出版时,黄永松前去介绍中国结 。开始的时候他还担忧,不知道在德国,何处可以买到编结用的绳子 。可是他的德国朋友却说,德国大街小巷工艺美工店很多,到处都可以买到 。黄永松感到欣慰,但同时也感到一种紧迫感与责任感――西方人比我们更重视手工艺 。製作土布系列《夹缬》专题时,黄永松前往浙江温州山村里,调查蓝印花布――夹缬,调查完毕时,染坊主人说要关闭染坊,不再生产夹缬,因为生活形态转变,夹缬使用日渐减少,染坊主人已到了无法维持经营的地步 。黄永松当机立断,认购了一千条,请染坊主人至少再做一年 。此后,黄永松还在文章里呼吁《汉声》订户和朋友来认购夹缬 。《夹缬》一书出版后,全世界纺织界的专家、学者亦纷纷去看这种失传千年的工艺 。时至现在,当地的夹缬製作仍呈欣欣向荣之势 。人物言论1.文学也好,艺术也好,最终还是要跟人衔接,跟生命衔接 。2.中国过去很多故事,原本是在农村恬静无事的夜晚,由家中父老闲闲摇扇,讲述给孩子们听的 。这些故事不只打开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展开了孩子辽阔的心胸,无形中,自然建立起了中国伦常的亲情 。3.文化故事的滋润,对人的心灵影响非常大 。相关事件2002年10月到11月,黄永松同编辑们从黔东南到黔西、黔北,深入探访蜡染工艺 。在採访绕家蜡染时,有一位102岁的老奶奶,展示出自己90岁时以古老的竹刀沾枫木蜡绘成的背扇,为了展览所需,黄永松想採购这件作品 。老奶奶本已答应成交,但当黄永松和编辑们拿了背扇要离开,老人却追上他们把背扇抢回 。其曾孙又从她手中要回来还给他们,其曾孙和老奶奶沟通后,老奶奶剪下背扇边缘的一小块布,才把剩余的背扇交给他们 。老奶奶说:“我剪下一小块留下它的灵魂,其他的身体给你 。”老奶奶对自己作品的感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感动:蜡染之于创作者,都是有生命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