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


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

文章插图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
【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
基本介绍中文名:兰亭集序
类别:书法
作者:王羲之
年代:晋朝(公元353年4月2日)
规格:28行、324字
书法:行书
书圣神品《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讚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讚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 。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 。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
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

文章插图
神龙本兰亭集序(唐朝冯承素摹)书法赏析谈论魏晋书画艺术 。人们总会将它与“形神之辩”的审美趣尚相联繫起来,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 。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係,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 。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由此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 。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 。这在晋代的书法艺术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 。从流传的晋书墨迹来看,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 。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 。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 。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 。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 。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型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 。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 。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徵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緻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 。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 。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 。《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 。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鹹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历代名摹然而,就是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却成就了书法史上永远的一个谜题,这到底是怎幺回事呢?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不惋惜 。现存的兰亭八柱里,未署名的八柱之三一度被怀疑是王羲之的真迹,但经过大量的考证,此作仍为后代书法大家冯承素双钩填墨而成,并非王羲之真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