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扶沟县兰若寺 兰若寺


河南省扶沟县兰若寺 兰若寺

文章插图
兰若寺(河南省扶沟县兰若寺)兰若寺([ lán rě sì ]原名兰若庵,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城东南十八里焦桥村,贾鲁河(原惠民河)畔,建于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年),康熙帝南巡到焦桥村,听说了尼姑的在洪水暴发,疾病流行年间的善举,被尼姑的功德所感动立即恩準拨款,修建尼姑庙,赐名“兰若庵” 。至今已有336年的历史 。是周口市扶沟县首批开放的佛教道场之一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兰若寺
外文名称:Lan Ruo Temple
地理位置:河南省扶沟县焦桥村
占地面积:2000平米
开放时间:全天
缘起及历史历史环境清初期,南北惠民运河把焦桥村隔离两岸,又有许昌至淮阳的古官道经过这里,本有南北两座桥樑,俗称南桥北桥,这样就形成了水旱(水旱码头)四通八达的较为繁华的商埠中心 。
河南省扶沟县兰若寺 兰若寺

文章插图
由于这里地址位置优越,当地人的淳朴厚道,良好的经商道德,吸引了方圆数百里的商人来此买卖 。缘起比丘尼有一僧尼乘船至此,看到惠民河两岸翠柳成行,鸟语花香,又看到这里市场繁荣,装货卸货的人川流不息,人与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一和谐美好的景象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于是尼姑决定在此处定居 。尼姑入住该村后,她为人善良,热心助人,不久一场大的瘟疫病流行,她用精通的医道,将上百名百姓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常常是手挎竹篮到处採集中草药,预防了疾病的流行,使人们躲过了一场灾难,从而在当地传为佳话 。尼姑勤劳善良,又教人一心向佛,一心向善,使焦桥村出现了更繁荣的景象 。不久,尼姑逝去,但她善良的心及做的许多善事却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人们根据她的言行举止,判断她一定是菩萨派来为人民降灾解难、赐福予人间的仙人,大家为了纪念她,给尼姑盖了一座庙,取名叫菩萨庙 。康熙赐名康熙十九年,监察御史乘船巡视到焦桥村,经商户和当地的居民纷纷向御史大人述说尼姑的好处和功德,希望御史大人能拨款重修菩萨庙,让后人永久纪念她 。监察御史听了人们的述说,深深的被尼姑的功德所感动 。回到京城后,立即上奏朝廷 。因当时康熙十九年,又是灾难的一年,这一年,洪水暴发,疾病流行,康熙看到奏摺后大加讚赏,认为乡村竟有这样的仙人助我朝廷之力,保一方百姓平安,立即恩準拨款,修建尼姑庙,赐名“兰若庵” 。“兰若”是梵文,音译未“阿兰若”“阿兰若迦”的略称,原为比丘,比丘尼静修之所,后昔佛寺,如杜甫诗:“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谒真谛寺禅师》,可见,康熙帝赐名意义深远 。传奇故事在此以后建兰若庵的过程中,至今在当地人们中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仍为老人们所津津乐道,如建大殿时,工匠没有见到备用大梁,催问当家和尚,老和尚说:“不用慌,快咧”,当墙体快要砌成时,从下游来了一艘大船,载有两根大乌木樑(稀有树种),老和尚前去化缘,船主问“要什幺?”,老和尚说:“就要你船上的两根大梁”,船主答:“这个谁敢给你?是上方兴工用的”,谁知,河水快速落去,大船搁浅,数日无水,行走不得,老和尚手掂铜锣,在河岸上“咣咣咣······敲锣,天天如此敲的船主心烦,说,你天天敲,弄得人烦,除非你一人把梁搬下船去,你要搬不下去,就放俺们走”,老和尚问:“此话当真”,主言:“君子一言···”当下拍手击掌 。惊的河两岸观看的人群越来越多 。船主说:“只能你一人,任何人都不得帮忙 。”只见老和尚闭目,口中念念有词,解下腰间大带子,系在木头的两端,中间挎在自己的肩膀上,一步一句“阿弥陀佛”,硬是把两根特别沉重的大梁扛下船来,惊的在场的人们鼓掌欢呼,说是神人 。结果两根大梁正好与墙体一致,好像预先定做的,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传奇故事 。又有后来,需要扩建,附近有一潭坑,深不见底,老和尚挑一对框,挑土填坑,要把大坑填平,人们议论,那幺大一个坑,又那幺深,啥时候能填平?老和尚到大户人家借用牲口,拉土填坑,可光说借用,不见用,可主人家第二天早上餵牲口时,只见骡马累的浑身汗湿,卧在圈中,很快,大潭坑填平了 。寺院胜景寺院坐南朝北,三进院,山门、天王殿、观音大殿,大雄宝殿;两侧各有厢房数十间,各殿房均雕有佛像,菩萨相,四大天王,哼哈二将,罗汉像,庙房中前院据说还有十王殿,各有塑像,护法、关公等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小孩吓的不敢进院 。主院两侧外还建有工役房、饲养房、仓库、厨房数十间 。自力耕种土地百余亩,整个建筑群,共有一百多间,占地近百亩,后代人俗称“河西大庙”,建筑气势恢恢,雄伟壮观,代代僧人居住,豫东少有的一处佛教胜地 。